摘 要:無論課內還是課外,童話在兒童閱讀中均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一線教師在解讀童話時仍把握不準,導致童話教學沒有童話味,學生對童話也漸漸失去興趣。因此,本文將圍繞童話的文本解讀淺談幾點思考,以期基于童話文體的解讀能讓童話教學為兒童精神成長提供養分。
關鍵詞:童話;文本解讀;童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13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21
童話,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增進兒童思想性格的成長。梅子涵認為童話對學生的語言、思維,還有觀察力、描述能力,甚至神態都有好處。
我觀摩了眾多童話教學案例,發現童話教學存在誤區:有的教師把童話上成記敘文,教師糾結于生字詞的學習,研讀課文中的精彩句段;也有的教師強調童話的道德教化,把童話課上成了思品德育課。這樣的童話教學不但磨滅了學生對童話的興趣,更沒有提升學生對童話的閱讀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師對童話的解讀不準導致,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讀童話。
一、分類式梳理,洞悉其意圖
梳理教材中的童話,我們發現童話在不同學段的編排特點。一二年級以擬人體童話和科普童話為主。因為一二年級的學生對大自然和社會的認知比較缺乏,但充滿好奇,科普童話能讓兒童在讀故事中輕松學到科學知識;溫暖的擬人體童話能讓兒童引起共鳴的同時開始發展想象力。
三四年級的超人體童話符合該年齡段學生愛幻想的天性,滿足了兒童希望能夠像童話故事里的人物一樣擁有超能力,希望自己無所不能的心理需求。
五六年級的常人體童話則用一種兒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將現實生活環境和幻想世界聯系在一起,通過童話故事來映射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象征性、諷刺性較強。
二、不厭百回讀,發現巧構思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二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要去關注童話的情節設計。選入教材的童話有這樣一些巧妙的情節設計。
(一)反復又反復的故事
反復結構是童話故事中最常見的結構。這種反復不是一成不變的重復,只是情節構思上類似,但每次反復都會加入新元素或包含遞進元素。同是反復結構,也有所不同。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先找誰借尾巴,都不會影響故事的發展,這樣的反復稱為并列式反復。《那一定會很好》就不一樣,從一棵樹變成手推車,再做成椅子,最后做成地板,這是層層遞進的,不能打亂順序,是遞進式反復。反復的結構讓讀童話的人對童話中形象的印象逐漸加深,但為了避免讀者在閱讀時產生厭煩的情緒,反復的次數通常在三次左右。
(二)對比吸引人的故事
童話作者也善用對比表現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如《雨點兒》中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比;《巨人的花園》中巨人前后態度的變化,花園情景的變化等;《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幻想與現實的對比等故事,都采用對比來展開故事情節,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沖擊。
(四)無巧不成書的故事
《神筆馬良》的作者洪汛濤認為,“童話藝術是幻想的藝術”,童話中的人物、環境、情節都是幻想的產物,因此童話中就有許多作者安排的巧合。如《紙船和風箏》中小松鼠的紙船剛好漂到了小熊家門口。在超人體童話中,那具有超能力的人物或者具有神奇魔力的寶物總是在關鍵時刻“巧合”般地出現,給予力量或點化他人。這些刻意安排的巧合,不僅推動情節發展,也讓情節更加奇異夸張。
三、反復地觸摸,品味妙語言
(一)形象化的語言
童話的語言是一種兒童化、口語化的語言。如《大象的耳朵》中小兔子和小羊說:”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來了?”感嘆詞的使用,就像他們站在我們身邊對我們說話一樣。
(二)反復的語言
童話喜歡用反復的語言。如《猴子撈月亮》中“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這句話就分別經由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和眾猴之口反復了多遍,體現了猴子們焦急的心情,連讀者也開始相信故事里的月亮真的可能掉進井里了。反復的語言為言語生長提供了契機。教學時可以使用朗讀、補寫等方法,讓學生把握反復的語言。
四、聯系其主題,感悟其形象
臺灣作家林良在《童話的特質》一文中談到,童話中的形象都是“單一觀念”的人物。比如,好撒謊的人,一天到晚“信口開河”,但在現實世界里,人的言行常受現實生活的修正。童話中擬人化的形象具有雙重特征,如《小公雞和小鴨子》中小公雞有禮貌、不聽勸的性格和兒童相似。同時,小公雞愛找蟲吃,不會游泳,又是公雞這種動物的真實本性。
童話豐富的主題是通過童話形象傳達給讀者的,因此,童話讓哪種角色出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題。如《動物王國開大會》中老虎讓狗熊播報通知,狗熊在狐貍、大灰狼、梅花鹿的提醒下,才把通知說清楚。老虎作為權力的化身,狗熊作為愚笨的代表,如果讓兩個角色互換,那顯然是不合適的。
童話是學生喜歡的文學體裁,只有教師對童話解讀準確、透徹,才可能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品出童話的味道,徜徉在童話的樂園。
參考文獻:
[1]汪潮.不同文體教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2]阮美好.童話文本解讀與習作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17(28).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何珊珊(1986.1— ),女,漢族,浙江義烏人,小學初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