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豐富的想象力,充實課堂的信息內容,從而達到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的需求,同時也將老師的不足之處也可以得到完善。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對于課文內容使用多媒體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語文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14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31
隨著老師們運用多媒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文字、圖畫、動作、聲音、場景片段等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多媒體教育在課堂的實施,也是教學形式發生多樣性變化的體現。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手段,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課堂內容,改善了教學環境,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隨著多媒體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
1.多媒體教學內容豐富且容量大,首先它為一節課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展現了更為豐富多彩的內容,特別是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用格外廣泛。多媒體教學包含多種類型的信息,包括語言、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從多個方面展現出不同的信息,直接帶給學生直觀的沖擊,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例如《美麗的西雙版納》通過圖片和視頻很好地展現了西雙版納的美麗,傣族的民俗風情和傣族老人那剪影般的雕塑,很好地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2.多媒體教學不僅豐富課堂內容,而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語文課堂中的一些古詩晦澀難懂的古詩,是因為我們遠離詩人的朝代,不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所以無法感受他著作的內容,但是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了解或者感受當時的歷史朝代,同時也可以從側面了解詩人當時的生活狀態以及人生波折。從而更加全面地掌握詩人當時的心境,更加深層次地了解它所要表達的內容。就如《孔乙己》這樣的白話文,學生根本提不起興趣,語言顯得有點蒼白無力,但是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播放一段視頻,讓同學們欣賞。這時同學們能夠很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孔乙己如何的衣衫襤褸,還有小酒館當時的氛圍,以及周圍眾人對他的態度,讓同學們頓時能夠融入其中,感受到魯迅先生帶給我們的那種社會氛圍,諷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其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起來。所以多媒體教學運用到語文課堂中,不僅使內容豐富,節省時間,而且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參與融入其中,吸引學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很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能夠大大地提升教學質量。
3.多媒體教學容量大且互動性強。內容豐富多彩的同時也使語文課堂由原本單一的語言文字敘說講解為主,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展現了語文課堂的魅力。當然互動性是以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為前提而產生的。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來思考和探索各類問題,學生融入其中之后,會針對一些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所以說在多媒體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是一種合作關系,充分展現了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從而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來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不僅僅有簡單的對話和問答。還有探究討論極大地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媒體的教學互動也很好地展現,實現了師生的教學相長,促使學生潛力發揮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多媒體教學雖然豐富了教學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有課堂使用效果不佳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只是重視了多媒體教學的使用,而忽視了教學效果。
因為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而完全忽略了語言、文字、黑板、粉筆等原始教具的作用,只是簡單地操作完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播放。使得整節課雖然內容花哨且容量大,但是,并未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刻的知識點。熱熱鬧鬧地完成了課件的學習,某個圖像或某句文字也的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未必是學習的重點。雖然多媒體也能夠展示出板書的內容,但是由于多媒體容量大,大部分所顯示的信息容易一閃而過,學生一般都來不及抄寫。所以看似豐富多彩的一個多媒體教學,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課堂使用效果不佳。當然還有一些模范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個別老師直接拿來使用并未提前進行任何修改,使得無法融合于自己的教學方式,內容編排也不是適合自己的學生需求。雖然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使課堂效果卻大打折扣。
因為一些農村教育利用多媒體教學,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對多媒體教學還有很大的新鮮感,他們只對華麗的圖片、動感的視頻感興趣,而忽略了課堂的內容的學習,只是鬧哄哄地觀看完了多媒體的展示,很夸張地表現出他們的感受,這些不當的使用多媒體教學,使得學生的注意力不被集中,容易被其他的東西所吸引。
所以,多媒體教學豐富我們課堂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靈活正確地使用,發揮它的長處,使它為我們所用,它是我們為了教學質量而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不能讓我們為它所累,使得我們的課堂內容更加的絢爛多姿,共同為學生的成績提升而努力,使課堂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徐曉東.藝術素養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藝.藝術素養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李青山(1982.1— ),男,漢族,河北邢臺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