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英國畫家、藝術史作家,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自1977年開始,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任牛津大學拉斯金繪畫學院院長、紐約藝術學院常務董事、倫敦藝術大學繪畫研究教授等。著有《藝術通史》《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畫》《501位藝術大師》《現代藝術指南》等。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畫》由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畫家史蒂芬·法辛擔綱主編。83位藝術家、博物館管理者、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品收藏人組成的國際撰稿人團隊對3500年人類繪畫史上680余位畫家的1001幅代表作進行了兼具專業性與知識性的品評,圖文并茂地呈現了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的藝術遺產。英文版于2006年初次面世,歷經2011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三次修訂。本次中文版根據2018年的英文第4版翻譯制作。
史蒂芬·法辛教授擔綱甄選,由藝術家、博物館管理者、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品收藏人組成的國際撰稿人團隊以敏銳的視角為每一幅畫撰寫了兼具專業性、知識性與可讀性的畫評。通過閱讀書中對畫作的精辟講解和對畫家的介紹,你將認識繪畫史上那些具有紀念意義而又頗具爭議、吸引人眼球而又令人難忘的1001幅作品,包括從古埃及壁畫到當代油畫中頗負盛譽的名畫,及大量曾被忽視的杰作和需要引起人們關注的現代繪畫寶庫。
書中收錄的作品有些收藏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著名展館,很容易找到,也有一些收藏在不易到達的偏遠畫廊,它們都值得我們去看一看。《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畫》將為你的藝術之旅導航。相信每一次審慎的回顧都會伴隨美麗的再現,每一次隨意的翻閱都是藝術修養的積累。
在觀賞這1001幅畫作的過程中,你興許會邂逅一萬多幅圖畫也未可知。……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告訴你,如何去看,以及到哪里去看。——杰夫·戴爾,英國國寶級作家
本書是一次豐富而充滿驚奇的精品繪畫巡覽,而非加長版的奧斯卡提名名單或者我私人愛好的隨意展覽。——史蒂芬·法辛,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著名畫家,本書主編
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讓我們了解藝術的發展史,《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畫》則可視作它的“圖本”,讓我們能直接欣賞藝術作品。——張維軍,清單控叢書主編
對大部分無緣游遍世界美術館的讀者來說,這部永遠翻不完的瑰麗畫冊就是絕佳選擇。——英國亞馬遜網讀者五星評論

易勞逸(Lioyd E.Eastman),著名漢學家。曾師從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1907-1991)研究中國史,現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歷史系教授。由于他對中國研究的杰出貢獻,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1989年曾授予他
學資深學者”榮譽。代表作有《家族、土地與祖先》《毀滅的種子》《流產的革命》《國民黨中國的法西斯主義:藍衣社》等。
本書突破以往西方學界強調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從全球史的視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個世紀中國社會在經濟基礎、社會形態和精神信仰層面的巨變,呈現了該領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紀以降中國社會變革的權威著作。
明清以來,中國社會和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反過來又模塑了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作者運用大量史料,對中國社會復雜且深刻的變遷予以清晰的闡釋,探討了人口變化趨勢、階級結構變化,小農經濟、商品貿易和制造業與信仰和文化之間的關系等多方面的問題。
對于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一直以來備受爭論的問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李約瑟關于中國科技停滯的思考,以及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對話。此外,作者還描繪了他對于中國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勤勞和懶散、進取和保守、慷慨和自私,這些自相矛盾的國民性,與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提出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有效的對話。
該書對模塑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的經濟和社會背景進行了扎實的研究,各章節觀點明晰,史料豐富。——《歷史》
對研習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的人來說,該書是非常有益的資源……本書對1550—1949年近四個世紀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做了完美詮釋,在全球化語境下為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且情況復雜的社會描繪了持續的圖景。——《歷史學家》
作者對很多重大歷史問題進行了直接和明晰的探討,成功地撰寫了一本值得稱道的書。該書不拘泥于成規,充滿活力,讓人受益匪淺。——《亞洲》
《家族、土地與祖先》為以往強調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補充,該項研究反映了美國學者及他國學者對中國研究的興趣所在和新的研究趨勢。——《經濟史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