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壯,朱紅彬,王明慧
(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042)
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增產提質,與傳統農藥相比,它具有污染小、高效、低毒、經濟等優點,因此具有巨大的研究和發展潛力[1-2]。萘二甲酰亞胺含有獨特的雙萘環平面結構和較大的共軛體系,具有優良的熒光性能,在醫學、染料、生物有機化學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3-4]。除此之外,萘二甲酰亞胺也用于農業生產,對植物具有解毒和保護作用[5],可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活性基團。CN 106866530 A公開了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萘二甲酰亞胺取代的2,4-二氯肉桂酸乙酯類化合物(結構式1),并報道了其促進小麥生根、發芽活性,以及較高的抑菌活性[6]。咪唑類化合物是農藥、醫藥領域重要的活性物質,在抗菌、抑菌方面被廣泛應用[7]。咪鮮胺(結構式2)為高效、低毒、廣譜的咪唑類殺菌劑,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和半知菌,對小麥赤霉病、西瓜炭疽病等防效突出[8]。抑霉唑(結構式3)是內吸性咪唑類殺菌劑,對農作物和觀賞植物的許多真菌病害有效。Altieri G等[9]報道了殺菌劑抑霉唑通過薄膜(TF)工藝,在保證柑橘果實品質,控制綠藍霉菌方面效果明顯。
目前,萘二甲酰亞胺和咪唑環結構的單一化合物報道較多,但這2種活性基團拼接的化合物鮮有報道[10]。本文以1,8-萘二甲酸酐、乙醇胺和甲基磺酰氯為原料,引入萘二甲酰亞胺結構,再利用N,N'-羰基二咪唑(CDI)的對稱結構引入咪唑環,設計合成了咪唑-1-甲酸(2-萘二甲酰亞胺基)乙酯類化合物(化合物Ⅰ),合成背景見圖1。該化合物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CN 106800549 A)。
主要試劑:1,8-萘二甲酸酐、乙醇胺、甲基磺酰氯、N,N'-羰基二咪唑(CDI)、醋酸、三乙胺、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無水硫酸鈉,市售化學品,均為分析純;胺鮮酯原藥(diethylaminoethylhexanoate,DA-6),鄭州信聯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儀器:X-4型數字熔點儀,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RE-52AA型旋轉蒸發儀,上海賢德實驗儀器有限公司;BRUKER Avance 500 MHz型核磁共振儀(DMSO-d6為溶劑,TMS為內標),德國布魯克公司;VARIO ELⅢ型元素分析儀。
1.2.1 合成路線
目標化合物合成路線見圖2。

圖2 目標化合物的合成路線
1.2.2 中間體Ⅲ的合成
在500 mL四口燒瓶中分別加入39.6 g(0.2 mol)1,8-萘二甲酸酐、12.0 g(0.2 mol)醋酸和150 mL水,攪拌下滴入12.2 g(0.2 mol)乙醇胺,加熱回流,反應6 h,TLC跟蹤。反應完全后冷卻、抽濾,濾餅清水洗滌后干燥,得淡黃色固體(中間體Ⅲ)42.9 g,收率89.1%,熔點173.2~174.6℃。
1.2.3 中間體Ⅳ的合成
在500 mL三口燒瓶中分別加入36.2 g(0.15mol)中間體Ⅲ、150 mL乙酸乙酯、16.2 g(0.16 mol)三乙胺,攪拌,冰水浴條件下緩慢滴加17.3 g(0.15 mol)甲基磺酰氯,滴畢反應4 h,TLC跟蹤至反應完全。加入100 mL水,分液萃取,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干燥,旋蒸除去乙酸乙酯,得到白色固體(中間體Ⅳ)42.6 g,收率89.0%。
1.2.4 目標化合物Ⅰ的合成
將中間體Ⅳ 31.9 g(0.1 mol)溶于100 mL二氯甲烷中,冰水浴條件下滴加N,N'-羰基二咪唑17.8 g(0.11 mol)與30 mL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滴畢,攪拌反應3 h。TLC跟蹤反應至結束。加入130 mL水,用二氯甲烷(50 mL×3)萃取。合并有機層,并用無水Na2SO4干燥,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冷卻得到白色固體(目標化合物Ⅰ)27.8 g,收率83.0%,熔點200.8~209.5℃。

分別稱取10 g目標化合物Ⅰ、3 g聚羧酸鹽分散劑Sokalan CP 5(馬來酸-丙烯酸鈉鹽)、2 g木質素磺酸鈉、1 g THIX-108水性硅乳化消泡劑、2 g硅酸鎂鋁和5 g乙二醇于250 mL燒杯中,加入77 g水,攪拌均勻,砂磨機研磨2 h(轉速3 000 r/min)得粒度3~5 μm,白色流動狀懸浮劑。
采用紙床發芽法進行小麥種子發芽測定。將10%化合物Ⅰ懸浮劑稀釋為質量分數5%的水溶液,胺鮮酯原藥制備成質量分數5%的水劑,用蒸餾水將母液稀釋成不同濃度的待試溶液。選種,用2%次氯酸水溶液對種子進行處理,再用稀釋后的藥液浸種培養8 h,每組100粒,3次重復。將處理后的種子均勻放置在鋪有雙層濾紙的培養皿中,保持均勻間距,在恒溫培養箱中保溫催芽處理(25℃),于24 h后統計種子發芽率(以胚芽至種子長的1/2為發芽標準)。
從種子發芽試驗中選取主根露出2 mm的種子,每組20粒,將其種在凝固的瓊脂培養基中,25℃恒溫培養,40 h后測量根長和莖高。
以相同濃度的胺鮮酯為藥劑對照,以清水為空白對照。
供試病原菌:黃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蘋果輪紋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小麥紋枯病菌(Rhizotonia cerealis)、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小麥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inearum)、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水稻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菌體生長速率測定法[11]進行抑菌活性試驗,測試質量濃度為100 mg/L,操作方法參考文獻[12] 。
目標化合物Ⅰ浸種對小麥種子發芽及其生根的影響見表1。

表1 小麥種子發芽和生根結果
由表1數據結果可知:目標化合物Ⅰ的不同濃度處理均對小麥種子發芽有促進作用,且優于對照藥劑胺鮮酯和清水。隨著目標化合物Ⅰ質量濃度的增加,小麥種子發芽率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當質量濃度為30 mg/L時,小麥種子發芽率最高,化合物Ⅰ對種子發芽的促進效果最佳,促進率達到30.6%。
不同濃度的目標化合物Ⅰ對小麥根和莖生長均具有促進作用,且隨著目標化合物質量濃度的增加,小麥根長和莖高促進率均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這和發芽試驗結果一致。同樣,在質量濃度為30 mg/L時,目標化合物Ⅰ對小麥主根生長促進率為16.5%,側根生長促進率為24.7%,莖高生長促進率為28.5%,促生長效果明顯優于胺鮮酯。
在質量濃度為100 mg/L時,化合物Ⅰ對各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在質量濃度為100 mg/L時,目標化合物Ⅰ對黃瓜枯萎病菌、蘋果輪紋病菌、小麥紋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西瓜炭疽病菌、小麥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水稻紋枯病菌均表現出生長抑制活性,尤其是對蘋果輪紋病菌和小麥赤霉病菌。其對兩者的抑菌率分別為73.2%和72.7%。

表2 抑菌活性試驗結果
以1,8-萘二甲酸酐、乙醇胺為起始原料,經由甲基磺酰氯酯化,CDI取代等3步反應得到目標化合物Ⅰ。其結構經元素分析和1H NMR確證,并對小麥種子進行了發芽、生根試驗和抑菌活性試驗。在不同濃度下,目標化合物對小麥種子發芽、生根和莖稈生長均具有促進作用,且隨著目標化合物濃度的增加,促進率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當質量濃度為30 mg/L時,其促進效果最佳,發芽促進率為30.6%,主根促進率為16.5%,側根促進率為24.7%,莖高促進率為28.5%,明顯優于對照藥劑胺鮮酯和清水。質量濃度為100 mg/L時,目標化合物對蘋果輪紋病菌和小麥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突出,抑菌率分別為73.2%和72.7%。
目標化合物Ⅰ合成方法簡單,成本較低,結構和性狀穩定,該化合物保留了萘二甲酰亞胺結構,引入了咪唑結構,能促進小麥種子萌發、生根,并兼有抑菌作用,具有一定的開發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