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烏鎮、西塘、南潯……這些江南古鎮從建筑形態上看,大致上是一樣的。如果說有不同,那便是文化底蘊的不同,或者說是“故事”不同。
幾百年前的建筑形態能如此趨同,背后其實是理念的趨同。
我們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現在的汽車外形越來越像,幾十年前出現的像“甲殼蟲”之類異形汽車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空氣力學深入人心,所有的造車企業都在遵循這一物理常識和審美的統一,結果我們看到的汽車,在外形上是大體相同的,要識別一輛車往往需要從一些細節上把握,譬如車身線條、大燈、尾翼等等。
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某種現象的趨同,恰恰是對科學的認同。反言之,當一種“科學”普及時,這個社會上就出現大量趨同性的事物。
當你走進銀行營業廳,當你來到火車站,當你來到幼兒園或是小學……它們的內部陳設幾乎是一致的,銀行營業廳里的叫號聲幾乎是一樣的,火車站里播音員的語速和聲線也是一樣的,幼兒園和小學的硬件配套也是大同小異的……
你會說,這個社會可能會越來越缺少個性,“千城一面”的城市將毀了文化傳承。
真的是這樣嗎?
春節,我來到上海的南京東路,高樓鱗次櫛比,肯德基、老鳳祥、優衣庫等連鎖“店招”緊緊依附在花崗石包裹的大樓表皮上,這樣的都市風景其實沒有什么辨識度,無論在杭州、南京、北京還是深圳,商業街區的風景大同小異,你會有一種時空交錯感,這是在哪里?
但是,在上海的南京東路上,店員的滬上方言告訴你,這里是上海;高樓群縫隙間的東方明珠塔告訴你,這里是上海;街區幾十米就有一處引路牌告訴你,這里是上海……
在上海圖書館,我細細觀看了大廳里的館員薦書展覽,用手機拍下了館員們認為值得一讀的好書。這樣的小主題展覽很精致,很貼心。是的,上海的辨識度不在于東方明珠塔,也不在于上海中心大廈,而在于你生活在這里的體驗,這座城市總有一種特有的元素會觸動你。
當你來到一座城市,如果發現你感受不到這座城市特色的時候,那么這座城市定然在管理上出了問題。
我想,一座城市是不是真的好,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相像的生活空間中,如果我們不用心去生活,日子就會像復印機一樣不斷重復著。是不是應該追問,當城市越來越趨同,當街區越來越趨同,當生活空間越來越趨同,連夢想也越來越趨同的時候,我們還有沒有這樣一種能力:讓城市更獨特一點,讓生活更美好一點?
這是對一座城市的考題,更是對人心的一種考題,它關乎一座城市里一顆心靈的幸福感受。
我想,我們已不必對抗“趨同”的潮流,而在于如何活出一個別樣精彩的自己,就像空氣力學主導下的汽車外形一樣,我們仍然還有許多創新和創意的地方,車身線條、車身顏色、車大燈……細微變化,生活就會別有洞天。
(摘自《羊城晚報》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