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鈞
對一個感官和心智正常的地球人而言,“吃”,一定可以成為喜愛中國的理由,因為中國的“吃”可以喚起一個不遲鈍的人的所有感官系統的沖動,并反饋到心智。
中國人愛吃、會吃、敢吃、學吃,食材種類之多,食物做法之繁,飲食形式之豐,色、香、味、形、器、意、史、養之淵源考究,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兼收并蓄、與時俱進。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中國人的思維發散能力,吃得多,刺激全面,吸收全面,頭腦才能想得多啊!
況且,現代醫學也告訴我們:胃是人的第二大腦。所以這個“腦袋”中的活動,當然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考。據說一位法國學者在研究中國文化多年后,興奮地對他的中國同行說:我終于明白了,中國文化其實就是吃的文化……
工作叫“飯碗”,受人歡迎叫“吃香”,被人嫉妒叫“吃醋”,壓力增加叫“吃緊”,負擔太重“吃不消”,猶豫不決“吃不準”,自私自利“吃獨食”,花費積蓄“吃老本”,非禮女性“吃豆腐”……
態度惡劣是“吃了火藥”,態度堅定是“吃了秤砣”,沒人理會是“吃閉門羹”,辦事不力是“吃干飯的”,有苦難言是“吃啞巴虧”,官場受寵是“吃透精神”……領導教訓部下:干什么吃的?師傅教訓徒弟:一招鮮,吃遍天!膽大嚇唬膽?。撼圆涣?,兜著走!
看著外國人如此全方位研究中國字“吃”,還真的有點兒“吃飽了撐的”!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重視吃,于是能否供人吃,也成為國人衡量事物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翻一翻《新華字典》(第10版)果然有些驚嘆。牛:肉和奶可吃。羊:肉和乳供食用。豬:肉可食。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造魚膠。如此定義動物,讓孩子們又如何從小確立“動物和人和諧共處”的意識呢?多少有點慰藉的是,雞、鴨、鵝、兔、狗、蟹、貝等字條,沒有“可吃”之類的注釋。但蝦就很不幸了,注釋里也寫明可以吃,泥鰍的“鰍”也沒逃過。至于“鮑”“鱸”,字的定義居然是:肉味鮮美。瞧瞧,這是從小培養孩子吃海鮮的需求,還是吊孩子們的胃口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吃什么和怎么吃,會比較多地影響一個民族的體格和性格。
先說點沉重的,中國人是世界上胃癌發病率最高的民族,多少跟咱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大多數人祖上窮了兩三百年,早已有了吃剩飯剩菜的家傳“好習慣”,不少偉大的父親從做丈夫時就開始擔任家里“剩飯桶”的角色了,剩的一鍋端,倒下得更早點兒。好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吃隔夜的蔬菜了。
中國人,不管是求省的窮人還是求味的富人,都喜歡腌臘、醬菜,諸如咸肉咸蛋、榨菜泡菜、雪菜漬菜、豆豉豆腐乳,那得有多少亞硝酸鹽啊,越吃越愛吃,甚至天天少不了,焉能不害腸胃?排在世界胃癌前三名的國家還有韓國、日本,和中國菜肴特色果然相近。
在咱中國,食材最雜、最能在吃上考究又什么都敢吃的,要數廣東人。廣東菜里葷的很多,因為愛吃各種動物的肉,所以他們的膽子夠大,近代以來,關鍵時刻總是“為天下先”,所以錢鍾書先生說的“三個半中國人”里,第一個沖出來的就是廣東人。
廣東菜相比起精軟素雅的江浙菜,使人不禁聯想到廣東人和江浙人的性格之異,很可以作些發揮,做文人的、做官比較成功的,當然是江浙人了。
四川人、湖南人愛辣,性格自然弱不了。一位吃麻辣的四川人,大膽地選擇廣東作為改革試驗區,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讓其他廣大區域的中國人發現了,原來還有那么多可吃的、可做的。南風北漸,連粵語都成了財富的感官標志。想想,當年若是把經濟特區首先設置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山東,譬如青島和煙臺,還會這么快、這么強嗎?
據說會吃的人更聰明,還是聰明的人更愛吃,其因果關系大概也和“雞與蛋”一樣。但隨便翻些書,就隨處可見名人與吃的典故逸事,當然中國人最多這方面的記載,古書和現代傳媒都對此津津樂道。
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知道是誰,可第一個品嘗鱟、蠔、蒲魚等潮州海味的韓愈,可是大大的千古名人,要說鱟的樣子可比螃蟹可怕多了! 民國四大權臣,也是四大書法家,也是四大美食家:吳稚暉的古篆,重情趣蘇菜;胡漢民的漢隸,喜粵菜;譚延闿的行楷,好魚翅;于右任的草書,偏好民間特色菜肴。
吃不同,當然顯現人的差別,首先是人情的差別,情深吃肚子,情淺吃面子。非要請你吃昂貴菜的,不如非要請你喝好酒的;非要請你吃豪華酒店的,不如請你吃特味小館的。
吃,還有學問的差別,外國人只吃胸脯肉大腿肉,不吃雞爪鴨脖子之類,恰恰這些部位是運動最多的部位,是活肉。
類似的是美國人吃西洋參,是不要根須的,殊不知根須部位的人參皂甙的含量反而高。很多中國人能做出非常正宗的西餐西菜,對中餐廚師們更不在話下,可很少有外國人能把中國菜做好的,譬如紅燒肉、燉菜核……
過分于“吃”的人,也一定是性情過分的人,是行事過分的人。溥儀在《我的前半生》書中回憶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有75人專為皇帝做飯,難怪皇帝們都不大正常。曾爆出幾十萬的奢侈宴席,那都不是常人常事,不值一提。但時??季奎c飲食,時常體驗點美味,時常感受點美好,確實是作為中國人性格健全的標志之一,當然還有對于人的智慧的啟發,治大國若烹小鮮嘛。
(摘自“百度閱讀”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