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
中華大地上的古人對水稻一點兒都不陌生,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當時生活在太湖流域和杭州灣地區的古人就放火燒掉濕地中生長的灌木,在濕地中種下水稻類的草本植物。
和小麥起源于狗尾巴草類似,稻種也來自先民們對草類的篩選。不過對于江南地區的先民來說,他們當時主要以打魚為生,每天享用海鮮大餐,多么愜意!而種水稻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他們其實并不太在意稻米作為食物的充饑功能,而是喜歡把稻米放入陶罐中發酵,獲得美味的酒。當時食物來源豐富,人口又少,嘴饞也許是先民們種水稻的最初目的。
即使后來江南地區人口增加了,水稻成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的產量依然不是很理想。主要的原因一個是水稻的種植需要技術,需要在特定的日子栽培、特定的日子插秧,古人想掌握水稻種植的整套技術,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另一個原因是我國古代長期沒有找到高產的稻種,而且一年只能種一季。當時沒有現代的基因技術,培育一個新的稻種全靠一代代地篩選,一代代地嘗試,一遇到戰亂,科研工作可能就付之東流。
就在小麥無力養活中國人民的關鍵時刻,越南人民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友情贊助了一種優良的稻種——占城稻。占城稻原產于越南中南部,具有高產、早熟、耐旱三大特點,生長期很短,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從種到收,只需要2個月時間!
宋朝初年,占城稻被泉州商人從東南亞帶到了福建等地,開始迅速占領長江流域的農田,宋真宗甚至專門派人到福建取稻種發放給其他地區種植。宋朝農民們發現,現在可以在農田中采取麥、稻輪種了,由于引進的水稻成熟期很短,所以可以一年中種一季水稻,再種一季小麥,單位畝產大大增加,休耕的次數也大為降低。而且水稻田經常浸泡在幾十厘米深的水中,避免了麥田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堿化問題,土地肥力可以保持基本穩定。
優秀稻種的引入和推廣,直接激發了宋朝時期中國人口的大爆炸,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北宋時期,全境人口約有1億人,如果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南方地區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北方地區人口一倍。
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人口北多南少的局面徹底被扭轉了。這個變化可謂相當重要,因為國家的稅收來自自耕農,南方地區人口數量更多,就意味著來自南方的稅收在國家稅收中占的比重更大,國家的經濟重心必然會轉移到南方地區。從北宋時期開始,經濟重心就從黃河流域逐漸過渡到了長江流域。農民的糧倉中,稻米取代了小麥,成為糧倉中的主角。
水稻搶占了小麥的沙發之后,中國地大物博的優勢立刻就體現了出來。北方歉收,有南方的水田保障糧食供應;南方歉收,有北方的旱地提供糧食來源。尤其是在大運河工程投入運營之后,南北糧食的調動變得更加方便了,救濟災民的效率提高,國家因此變得更為穩定。
小麥統治糧倉的時期,如果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統一的中國開始算起,到北宋王朝建立時的公元960年,中國一共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十個時代,平均每百年多一點就會改朝換代一次。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那些短命的小王朝分開計算的話,朝代更迭的時間就
更短了。
當水稻成為糧倉的主角后,中國一共經歷了北宋、南宋、元、明、清五個王朝,如果算到公元1911年止,在950年的時間中,每個朝代的壽命接近200年。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北宋和它之后的王朝都因為廣種水稻而延年益壽了。
農作物的生長有固定的周期,比如北方地區一年一熟,南方地區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在經濟重心位于北方的時候,游牧民族一旦越過長城南下侵襲,中原王朝就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局面,自己的農業生產被打斷了,而且還要花精力抗擊入侵者,各個王朝都紛紛表示壓力很大。當水稻崛起,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后,中央王朝再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時候,就顯得從容不迫了,畢竟游牧民族很少能南侵到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不會傷及糧食生產的根基。
但是反過來,由于經濟重心在南方,中央王朝要北伐塞外,從南方調集人力、物力也十分困難,這也導致北宋之后的中央王朝往往難以對外開疆拓土,比如北宋與遼的對抗,南宋與金的對抗,以及后來明朝與蒙古的對峙,中央王朝都沒有力氣把疆域擴展到長城北面。
(摘自“豆瓣讀書”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