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立
自古以來,文明社會的進步始終伴隨著軍備競賽。從弓箭誕生之日起,它作為狩獵工具或者戰爭武器就已經失去了明顯的界限,越來越多地成為單純的武器而被應用于部落之間的戰爭。弓箭比起斧子之類的短兵器來具有更加強大的殺傷力。“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直到黑火藥發明之前,弓箭一直是許多人類戰爭中最基本的投射式兵器。
在弓箭制造工藝達到高峰的春秋時期,遠射兵器又發生了一場革命,即弩的誕生。據傳是楚國的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通過機械原理進一步延伸了人的能力。弩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由于采用了扳機控制,所以不需要一邊拉弓一邊瞄準,從容專心的瞄準大大提高了射擊的命中率和精確度。弓要求射手具有強健的體魄和開弓瞄準的專業技巧,而弩對體力和瞄準技術的要求要低得多。弩將張弦的力量來源進一步擴展到臂力之外的許多動力,比如腰力、腿力、眾力、畜力等,因此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就能量的角度而言,純以手臂力量在一個行程中張滿的單體弓,是絕對無法與依靠腰腿力量張弦的弩相比較的。
弩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射禮時代的結束,射擊已經從精英主義轉為面向庸眾的平民化。如果說弓是人類啟蒙時代的機器,那么弩就是更完美更成熟的機器。
弩是弓的近親,中國自古“弓弩”并稱,并將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這是在全世界都罕見的。弓雖然是冷兵器時代世界許多國家民族的武器,而在中國卻是弩一枝獨大,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軍事建立在弩這種兵器上的國家。弩使射手的體力得到完全解放,大規模成建制裝備弩機的步兵依靠有效的組織,完全可以對抗和擊敗持弓騎兵。
中國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大量裝備各諸侯國軍隊,秦國依靠手持秦弩的步兵一統天下。秦漢時期,弩絕對是帝國軍隊中裝備數量最多的當家武器。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些大型弩和連發弩,唐代騎射之風大盛,重弓輕弩,但到了農耕技術發達的宋朝,弩文化終于達到輝煌的頂峰。當時弓與弩有著嚴格的分野,一次宋仁宗讓一武士引弓射箭,武士拒絕,因為他是一名弩兵。宋人張浚在研究不同兵種的布陣搭配時,就曾經說過“弓可射八十步,弩可射二百余步”。但自從被蒙古人征服之后,中國弩從此逐漸沒落。明清時期基本是火器與弓平分秋色,特別是明亡之后,曾經作為歷代制式武器的弩已難覓蹤跡,基本已經失傳。
弩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這個農耕民族的專屬武器,根本原因是中國古代超級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漢朝幾乎將騎射民族的匈奴趕出亞洲,所依仗的就是其弩機制作工藝之復雜精巧遠超匈奴所理解的程度。三國兩晉亂世導致“五胡亂華”,打造了強大的秦漢帝國的中國弩第一次失傳。同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結束了宋朝時期已經復蘇的中國弩的黃金巔峰;明末內亂引狼入室,女真族建立的清對中國弩的嚴厲封殺,徹底終結了一段古老而傳奇的東方歷史。
(摘自“網易云閱讀”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