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一提起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戰爭,美國人想到的就是頹廢、酗酒、吸毒、垮掉的一代和反戰示威。美國之前昂揚向上的國家意識在越戰中遭遇頓挫,號稱是對美國一代人“靈與肉的雙重創傷”。
然而,如果你細查越戰的數據,又會發現有點不對。給一個國家民眾造成厭戰情緒的主要原因是傷亡,尤其對美國這種國家來說,死不起人是其最大特點。但越南戰爭中的陣亡人數其實并不多——打了12年,死了5.7萬人。對比一下之前的朝鮮戰爭,美軍三年就陣亡5.4萬人。再看之前的二戰,美軍三年(美國從1941年底才參戰)陣亡超過40萬人,而一戰中,美軍一年就陣亡11萬人。可以說,單論傷亡人數,美國之前打的哪一場對外戰爭都比越戰多,可這些戰爭都沒有給美國人留下越戰那般的厭戰創傷。
究竟是什么讓美國人變得如此“多愁善感”呢?有一個因素恐怕是你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那就是電視的普及。
電視是1928年由美國人發明的,但起初普及緩慢。1945年二戰勝利后,美國的電視普及率只有5%左右。然而,隨著戰后美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全美電視產量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飛速增長,到1961年美國卷入越戰時,已經有90%以上的美國家庭擁有了電視。
但這種爆發式增長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電視擁有量上去了,電視節目產量卻沒有跟上——電視臺沒有那么多節目去填充播放時間。那怎么辦?只能一個節目反復播。而什么樣的新聞最吸引公眾眼球呢?當然是負面新聞,尤其是正在進行的越南戰爭的新聞。于是,越戰自開打起,就被美國媒體源源不斷地直播給了觀眾。
只要是戰爭,就是殘酷的。但在電視普及以前,公眾很少能通過畫面直面戰爭的這種殘酷性,而越戰很倒霉地充當了這個出頭鳥,于是公眾瞬間被驚呆了。當時,有一段著名的電視片段,拍攝的是美軍海軍陸戰隊燒毀了越南一個村莊的情景,非常悲慘,極具震撼力。各家電視臺都如獲至寶,這段一分多鐘的視頻,在當月居然被各電視臺累計播放了5000多遍。
再加上經常看電視的通常都是家庭主婦,本就心軟的婦女們在看到這些殘酷場景后更加憤怒,于是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戰示威,結果一呼百應。越戰就這樣被徹底打上了“最慘烈戰爭”的烙印,在美國人的心目中再也翻不了身了。
有趣的是,美國政府在草草結束越戰之后,吃一塹長一智,充分認識到了電視的厲害,開始有意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后,專門用于填充電視播放時間的電視劇、卡通動漫以及真人秀開始在美國日趨成熟,相應地,新聞節目的比重開始下降,民眾們聽到的壞消息少了,自然就沒那么容易上火了。此后美國雖然也沒少出門打仗,死的人也不少,但在國內激發的反戰情緒卻再也沒有超過越南戰爭。
今天看來,越戰之所以給美國人帶來深切的“戰后應激創傷”,某種程度上不是因為它更慘烈,而是因為它趕上了一次傳播革命。從造紙、印刷、廣播、電視,再到互聯網,公眾每經歷一次傳播革命都會有一段“不淡定”期——不是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快,而只是因為你過去不明白。
(摘自《齊魯晚報》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