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宗萍
摘要:魯迅小說《離婚》中的“屁塞”意象較少受到關注,但其對于《離婚》這篇小說有著重要作用。從語言學、符號學角度來看,“屁塞”作為能指具有基本的三層意義,它始終指向小說中“七大人”的形象;從權力話語角度來看,“屁塞”意象揭露了權力的運作、知識/權力關系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關鍵詞:《離婚》 魯迅 意象 語言學 權力話語
一、引言
《離婚》是魯迅《彷徨》中的一部短篇小說,寫于1925年。1925年,軍閥割據混戰,盡管封建帝制已經覆滅,但在部分地區,落后的封建腐朽思想文化仍存。《離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而成,魯迅同年所作的雜文《從胡須說到牙齒》中對類似文化現象亦有簡單提及。《離婚》中的“屁塞”意象看似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在小說中充當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屁塞”這一意象,鮮少有作家使用,此意象在魯迅筆下眾多諸如月、黑暗、動物等常見意象中也顯得較為另類。小說中,魯迅對“屁塞”這一獨特的意象著墨較多,足以說明它對于《離婚》這篇小說的重要性。筆者認為,《離婚》中“屁塞”意象的設置極為巧妙,解讀這一意象對于《離婚》一文的理解、對魯迅意象分析思路的開拓也有一定幫助。筆者將嘗試從語言學、符號學以及權力話語的角度對“屁塞”意象進行解讀,以便能夠較為清晰地分析這一意象的隱含意義及功用,請見下文。
二、多重所指:意象意義的層次性
羅蘭·巴爾特的神話學認為,符號在第一個層次的能指和所指的基礎上,可以成為第二個層次上的能指,從而產生新的所指。所以,在分析“屁塞”這一意象時,要探討它的能指和所指的對應關系,也要側重分析它所具有的多個層次的意義,筆者認為“屁塞”意象具有基本的三個層次上的意義,這三個層次的意義分析參考了羅蘭·巴爾特的神話系統圖示。
“屁塞”的第一層能指是“屁塞”這一個詞匯,而其所指是它最簡單、直接的定義。如小說中所寫,魯迅已經把這層意思直接傳達給了讀者:“這就是‘屁塞,就是古人大殮的時候塞在屁股眼里的。”
這一層意義我們單看魯迅在文中的敘述也能夠有初步了解,因為它是我們慣用語言中對于“屁塞”的大致定義。能指“屁塞”的所指是某類有著特殊用途的玉石,在古人大殮時被用于塞進死者的肛門中。結合注釋資料,容易了解道:“古代人為保持死者尸體長久不爛,常會用小型的玉、石等物塞于其口、耳、鼻、肛門等處。塞住肛門的就叫作‘屁塞。”所以“屁塞”簡言之是為保存古人尸體所使用。
第二層意義是在第一層意義上發展而來,即此時“屁塞”這一詞語及其定義結合后,成為了新的能指,同時指向了更高一級的所指。“屁塞”的材料是玉、石,而它的功用是古人大殮時塞入肛門中用于保存尸體的。由此可以推知以下信息:第一,“屁塞”由專門制造的光滑玉、石制成;第二,“屁塞”的用途是用以保存古人尸體以免于腐朽;第三,“屁塞”是封建儀式性的物品,它在古人大殮的喪葬儀式上使用,因此它必定不是一般百姓所使用的物品,只能為貴族所擁有。從這三點信息出發,將“屁塞”及其作用和材料特征等視為一個符號整體,則可以引申出新的一層的含義。“屁塞”是具有儀式性的喪葬器物,它為保存古代貴族階級尸體不被腐壞而存在。尸體如果不進行特殊處理,過了一段時間便會自然腐壞,逐漸消亡。因此,屁塞在此的實際功用昭然若揭:“屁塞”是古代貴族階級擁有的,被認為能夠使本應腐朽和滅亡的東西繼續延續下去的某物。它不單單是七大人手中的玩物,實際上還暗含著對封建腐朽文化中本應腐朽和滅亡的事物予以保留和延續之意。
而第三層意義,同樣是在第二層意義上發展而來的。上文中已經說明,“屁塞”及其功用引申出“屁塞”實際是將封建腐朽文化中本應腐朽和滅亡的內容予以保留和延續某物,這一引申意義與第一層意義中“屁塞”一詞及其定義結合,又形成了第三層能指。而這一層能指與前兩層不同,它已經超出了“屁塞”作為“物品”意義,指向了小說中所描寫的人物——七大人。
首先,七大人外貌中“圓”“紅潤”“、油光發亮”等特征與用于制作“屁塞”的玉、石相近。魯迅在介紹七大人時,首先描述了他的外貌,且看引文:“雖然也是團頭團腦,卻比慰老爺們魁梧得多;大而圓的臉上長滿了兩條細眼和漆黑的細胡須;頭頂是禿的,可是那腦袋和臉都很紅潤,油光光地發亮。”
愛姑在小說中曾對慰老爺的外貌也進行過評價,可以在此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愛姑眼中的七大人形象是“團頭團腦”“大而圓”“油光發亮”,腦殼和臉色“紅潤”的。七大人外貌與其他“團頭團腦”的人相比,臉色和腦殼都更為紅潤,也顯得更加油光發亮。上文曾談論過,“屁塞”多由玉、石所制,又因為它的功用特殊,所以必須是經過打磨的光滑的玉、石。此處七大人的外貌總體而言圓潤、鮮亮、富有光澤,與制成“屁塞”的玉、石外觀特征大致相符。
其次,從七大人在愛姑離婚風波中擔當的角色來看,他表面上主持公正,實則是為維護封建禮教的權威,這與“屁塞”讓本應腐朽的事物繼續保留和延續下去的實際作用吻合。雖然當時封建帝制早已滅亡,妄圖復辟帝制的運動早已失敗,但封建腐朽文化在被肅清殆盡之前,仍有一批擁護者試圖將其保存和延續下去。七大人正是這些擁護者之一。七大人出場后介入愛姑事件的唯一一次發言僅僅是將賠償金提高了十塊錢,并且他以“公婆”名義對愛姑施壓,用威脅性的語言來反駁愛姑的主張。本質上他站在愛姑丈夫的一方,同時也順遂了愛姑父親的圖財心理,是對封建夫權和父權的支持。所以說,七大人在離婚鬧劇中發揮的作用,也是對本應滅亡的封建腐朽文化的保護和延續,這與屁塞的引申意義是一致的。因此,在第三層意義上,“屁塞”實際上影射的就是七大人這個人物的形象。脫離了“屁塞”,七大人的人物形象便有所缺失,乃至失去個性特征。而魯迅在此用“屁塞”來指稱七大人的形象,無疑在這個小小的意象中實現了強有力的諷刺效果,這足見魯迅運筆功力之深。
三、權力映射:意象對權力話語關系的隱喻
“屁塞”不僅有如上所說的多重所指意義,它還是小說中能夠體現權力本質及其運作方式的關鍵意象,具有以下兩方面重要作用。其一,它使得無形的權力擁有了一個具體形象或代表物,因而讓權力變得可以感知;其二,它有助于揭示權力/知識的運作模式,從而有助于揭示小說的權力話語關系。
(一)使無形權力有形化
權力本身是無處不在的無形之物,但魯迅的小說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權力的“影子”,原因在于他將權力放置于具體的人、物之中,借此突出了權力的地位。“屁塞”是古代貴族階級所能夠擁有的物件,它是權力的符號,是無形權力具象化的產物。在《離婚》中,七大人隨時把玩著“屁塞”,并且把“屁塞”放在鼻子前摩擦,他甘愿用鼻子去接觸用于塞住肛門的屁塞,并不是單純地愛好這個玩物,更是通過對“屁塞”病態般迷戀,表現他對封建權威的追捧和敬奉。此處“屁塞”象征封建貴族階級的權力,七大人手中握著“屁塞”也就掌握了這樣的權力。
從小說中的一個細節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筆者的觀點予以說明:“慰老爺接過‘屁塞,坐下,用指頭摩挲著,轉臉向木三說話。”自這段描寫過后,直到七大人再次發話之前,慰老爺在一直充當主持者的角色。慰老爺從七大人手中接過“屁塞”后方才發話,此處本不必要添加這一描寫,但魯迅仍是寫了。正是因為“屁塞”在此處并不僅僅是一個把玩的物件,而是權力具象化的體現,它有必要在此充當一個話語權交接的標志物。慰老爺從七大人手中接過“屁塞”,也就代表著七大人把話語權暫時轉交給慰老爺。于是,慰老爺才可以在七大人發話之前擔任主持者的角色,率先與木三父女對談。
(二)揭示權力/知識的運作模式
如福柯的觀點,“所有權力的操作——所有一個實體讓另外一個實體去做什么、去成為什么、以特定方式去行動的手段——都是基于知識話語形式的”。《離婚》中,慰老爺對愛姑的勸說并未生效,而七大人出場卻解決了這場糾紛,正是因為七大人在此過程中建構起知識話語才保證了權力的有效行使。七大人的知識話語中包含著三個主要知識元素,這些知識元素迫使愛姑在權力的威壓下逐漸喪失主導權,最終放棄自己的主張。
首先,關于“屁塞”的知識讓七大人獲得“知書識禮”的權威形象。“權力存在于知識的形式中,或者知識就是權力。”由于一般人對于“屁塞”都不甚了解,所以七大人一開場就詳細介紹“屁塞”,把一系列諸如“新坑”“冰銀浸”等詞語搬到臺前,這些冷僻的知識顯得七大人“學識”豐富,直接給愛姑等人造成震懾。關于“屁塞”的知識很快受到了周圍人的關注,慰老爺和幾位少爺聚在一塊,顯示出對“屁塞”的濃厚興趣。
愛姑見此場面,認為不光是慰老爺,連讀過“洋學堂”的少爺也被壓得如“癟臭蟲”,仿佛不在場似的。七大人沒有端出士紳階級的架子,也沒有威嚴肅穆的開場白,僅僅是一段關于“屁塞”的研究就已經把其他人震懾住了。他通過建構起關于“屁塞”的話語,給其他人以一種“知書識禮”的錯覺。此外,他這一段與愛姑事件基本無關的論述,也讓愛姑放下了對于權力的警惕心理。
其次,關于“外洋制度”的知識,讓七大人有了反駁愛姑的依據。七大人對愛姑所說的只此一段話,而這段話中以“外洋制度”為由,試圖用西方的知識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七大人征詢尖下巴少爺的意見,也是為了增強知識的可靠性,以此實現權力的強化。
最后,關于鼻煙壺的“暗號”知識,讓七大人的話語權力徹底發揮了效果。七大人先是一句“來兮”,把木棍似的藍袍子黑背心男人給呼喚進來。在場所有人對與七大人這句“來兮”的目的一無所知,這是七大人自己所設下的“暗號”。由于這一知識無法被順利解讀,愛姑產生出極大的不安全感,立刻露怯。自此,七大人所建構的知識話語通過三個元素的堆砌得以順利完成,權力也在這種知識的支撐下發揮了強大作用,迫使愛姑自認理虧。
魯迅通過對“屁塞”的書寫,在七大人出場之時就已經將權力與知識的共謀展現在讀者面前。然而關于“屁塞”對權力話語建構的作用,到這里實際上還沒有被完全揭示出來。此處魯迅明顯地用“屁塞”這一意象中的“小知識”交代出知識與權力共謀,引發出的是對“大知識”的思考。這里的“大知識”集中體現小說題名中寫的“離婚”。小說雖然一直在說“離婚”,但與我們所理解的經由法律裁定的“離婚”有著本質區別,它實際上不過是普通的鄉村糾紛。離婚一詞是具有西方知識色彩的詞,它來源于西方婚姻制度,在這篇小說中離婚所涉及的卻是封建禮教和秩序的規約。這表明西方知識在鄉村中有“名”無“實”。結合七大人的言行,他在說服愛姑時也運用了所謂的“洋學堂”中的知識,足以見得,西方知識融人鄉村生活中,被有權勢的鄉紳、士紳階級當作權力的工具。這里映射出當時西方知識盡管已經開始東漸,但它尚未能夠得到普及,被部分士紳階級利用,以實現知識和權力的共謀。
四、結語
《離婚》中,貌似“不值一提”的“屁塞”意象,未能引起學界廣泛關注,但在文本中的作用不可小看。“屁塞”意象具有基本的三層所指。“屁塞”一詞作為第一層次的能指,本身的定義非常淺白。然而當“屁塞”一詞與它的材料、功能等方面定義結合后,形成了新的能指也就擁有了新的所指——它具備了“保護和延續封建腐朽文化的某物”的引申含義。而這樣的引申含義加之第一層意義中的“屁塞”一詞及其定義,再次結合成新的能指,最終指向了同樣為維護封建禮教而誕生的七大人的形象。此外“屁塞”意象在小說文本中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七大人所建構的知識話語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有“屁塞”的出現,七大人才得以在最開始就樹立起權威的形象,利用知識話語實現權力的運作。小小的一個意象,折射出魯迅對當時鄉村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反映出鄉村權力話語的整個運作過程。同時,能夠讓我們認識到,在當時的中國鄉村,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尚未得到廣泛普及,啟蒙之路任重道遠。因此,“屁塞”這一意象不僅在《離婚》中有著特殊意義,對人物的塑造有著重要作用,對于我們理解魯迅意象的設計匠心,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都有著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