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祝英
摘 要: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相當部分農村中小學生厭學數學教學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這些學生對數學的厭倦情緒,他們或者從內心不愿意接受這門學科,因而從情感上疏遠數學;或者上數學課時精力不集中,人在教室心在外,敷衍甚至對抗數學學習活動;或者自己不做作業,成績越來越差。厭學數學的心理已成為農村中小學生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一大心理障礙。它不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導致教育質量降低,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生厭倦數學教學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策略。
關鍵詞:農村學生;厭倦數學;原因分析;興趣培養
前 言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覺到培養數學興趣比教會學生解題能力更加重要。
一、對數學教學厭倦的成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原因
1.學習興趣低,缺乏主動性
厭學數學的學生,不愿意去學校上課,經常遲到、早退,甚至無故曠課,即使到校上課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往往是走神、睡覺,偶爾搗亂課堂,學習成績不佳,對學習感到乏味,學習被動,對學習任務只是窮于應付。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苦差事,甚至是活受罪,對數學學習毫無興趣。
2.自信心不足,自暴自棄
厭學數學的學生學習成績差,更易產生自卑感,他們經常對一切數學活動(如練習、作業、考試等)漠然視之;當遇到外界壓力(如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訓斥、同學的恥笑等)時,他們對學習漸漸失去信心,從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3.獨立思考少,依賴性強
受家庭的影響,不少學生自小嬌養成性,有很強烈的依賴心理,對學習缺乏獨立思考。在校學習依賴老師輔導,一旦老師輔導不到位,考試成績驟然下降;遇到難題,經常一籌莫展,依賴參考書或逃避。
4.基礎薄弱,知識脫節
厭學數學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無興趣、反感,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基礎知識不扎實,所學知識不能形成有效積累,阻礙了后學知識的學習,這樣惡性循環,造成知識漏洞多,影響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習成績欠佳。
(二)教師方面原因
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還有待提高。據了解,目前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一些教師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有的事業心不強,缺乏鉆研精神;有的職業情感淡薄,對學生缺乏愛心和責任感,對待學生簡單粗暴;甚至有的大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缺乏奉獻意識與敬業精神,不能安心教學,對教育工作投入不夠,草草應付了事。教師人格的缺失,導致學生厭學。
(三)社會方面因素
1.義務教育帶來的困惑
毫無疑問,所有的小學畢業生都能進入初中階段接受教育,從心理上會使一些學生造成學習方面的惰性,這些學生在小學教育中實際上沒有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因此,在進入中學階段,新舊知識很難銜接起來,稍微疏忽就很難適應中學課程的學習,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越發感到在學習上力不從心,最終導致厭學。
2.價值觀偏向帶來不良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上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等不良的思潮無凝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加上來自某些不良影視作品的直接影響,導致一些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自私自利,貪圖享樂,怕苦怕累,不愿學習等等不良現象,由此產生厭學思想。
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策略
(一)鼓勵學生個性發展
教師在進行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使用一些具有深度的語言,創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激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打破教學常規,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了也沒關系,因為這是自己思想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對創新能力的一種良好提升。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師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每一節課,教師要滿腔熱情,讓學生從教師的 “精神”中受到激勵,感到振奮;要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學”要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
(三)重視教學藝術的研究
教學中要以學生主體,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學風格,被老思路、老方法束縛。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的不足,課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問題教學法、啟發分析式教學、講練結合法,并依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和研究,我總結出自己的教學指導方針:低起點,高要求,面向全體,突出個體。這種教法重在引導,妙在開竅,教之以法,施之以練,學生逐漸領悟到學習數學的要領和技巧,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四)讓學生體驗數學美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美感。比如,初等數學中線段的“黃金分割”比例為0.618:1,人們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藝術美的過程中發現“黃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種悅目之美,和諧之美。平面幾何中三角形的重心內分中線為2:1,立體幾何中正四面體的重心內分高為3:1,這也是一種和諧美;數學公式都是那么簡潔、整齊、和諧,如此等等都使人產生美感。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現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促使他們創新,并設法維持他們長久的創新興趣。
(五)讓數學文化滋潤學生心靈
數學在其發展各個時期就與人類的生活及社會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決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象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等等,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諸如講圓周率時,講一講祖沖之的成就;講黃金分割時,介紹一下華羅庚的故事等等。通過數學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興趣。
(六)培養學生成就感
培育學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點,高要求,從簡單處入手,從細微處入手,平時提問題,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漸進,分層要求,把握好難度、梯度,要敢于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使之能產生一種成功的感覺,一有進步就要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鼓勵他們,消除他們對數學的恐懼感,培養信心。另外,對考試,作業中的失誤,不能責怪、諷刺,而要耐心地幫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到知識上的缺陷,然后用類似問題對他們重新測試,這樣,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七)讓數學學習回歸生活實際
我們說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具有鮮活力的,一切脫離生活實際的教和學都顯得蒼白無力。如果在講這道題前,教師利用學生中的家長、親戚、朋友等熟人中做生意的資源,分小組,聯系好以后,開展一些數據的調查、收集,然后再與店主進行交流,實地觀察、采訪一些顧客等一系列的活動,他們就會提起精神來了。
三、結 語
培養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想方設法去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利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因此,學習數學最能激發人的思維,并使他們不迷信書本、權威,突破常規,逐漸具有創新的膽略和勇氣。
參考文獻:
[1]肖承志,劉經蘭.厭學的歸因及對策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2(01):31-33.
[2]王雪梅.有關青少年厭學數學現象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05,21(0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