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思想不僅是百家爭鳴中不可或缺的一家,而且與當代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不謀而合,可以說,當時的墨家就是中國早期的“社會工作機構”。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了墨家思想,分析墨家思想中所蘊含的社會工作理念,分析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此基礎上,探討和分析墨家思想中所蘊含的社會工作理念對當代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重要意義,以此來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的發展。
關鍵詞:墨家思想;社會工作;本土化
一、墨家思想
(一)兼愛
兼愛是墨子整個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主張之一,兼愛即“兼相愛”,它的本質含義是要求人們完全突破由血緣關系和等級差別等因素所造成的人際間的隔膜和疏離,呼吁人們做到愛人如己,平等地、無差別地愛所有人。
這種思想雖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宗法倫理,但卻與社會工作的博愛精神相契合。墨子指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愛,國與國沒有戰爭,家與家不相互爭奪,沒有偷盜之人,所有人都忠孝慈愛,這樣就可以天下太平。有了愛,就會有了信任、理解和寬容,沒有了恨,這世間也就沒有了仇視、爭斗和罪惡。所謂兼愛即墨子看到了那個社會中階層之間的嚴重不平等,他所提出的思想核心主要是為當時社會的弱勢群體爭取利益的,這正是社會工作形成的原因:社會動蕩導致諸多社會問題涌現,最深受其害的是社會的底層人民。
(二)功利觀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基礎的,墨家學派最核心的思想也是為了他人而奔波,墨者自愿為他人、他國舍棄自己的生命;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觀包括愛人、促進公平、維護正義等,墨家價值觀中“非攻”所體現的對整個人類和平的追求正是愛人、尊重生命的表現,墨家不畏強權為社會弱勢群體發聲也是在呼吁人們之間應有無差別、無等級的公平的愛。
社工在實務工作中,要以“利他”為最高準則,一切從案主的利益出發。墨子的功利觀正好與社會工作實務活動的思想相一致,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去認識墨家的功利思想,一方面,要求我們不但要充分理解墨子功利觀的含義,而且要考慮其提出此觀點的國家政治背景,將其與我國現在社會政治環境對比分析;另一方面,結合中西社會工作在這方面的相關內容,進一步提煉其中的精華,使其變為相應的理論準則,做到真正地中體西用。
二、墨家思想中的社會工作理念
(一)“兼相愛”與博愛
現代社會工作起源于西方工業革命時期,本質上是一種助人的活動,并且特別針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這種慈善性質的活動在世界各國皆自古有之,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在中西方都能找到其“胚胎”: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開始了關于自由、平等、博愛等社會思想的傳播,這種人道主義的提出與發展正是后來社會工作形成的重要思想淵源。在中國這種相似的思想似乎形成的更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導并發現慈善活動的國家,有關助人的思想和實踐活動都較豐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哲學家就有了關于助人、關于慈善的思想和舉措,形成了中國早期慈善事業的淵源之一,其中又以墨家學派的思想和活動最有代表性。墨子所提出的“兼愛”與西方“博愛”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兼愛思想的形成背景與社會工作的起源或許不盡相同,但其價值觀和最終目的卻與社會工作不謀而合。
(二)“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與尊重、接納
“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墨子認為兼愛是可以存在且必須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在當代社會中,想脫離人而生存是不現實的,人們應接納并尊重他人,學會互愛互利,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良好風氣。
社會工作是一門與人打交道的學科,也是一種與人交流的藝術,無論是社會工作的理念還是實踐活動,無論是利他主義還是人道主義,都是建立在人存在的基礎上。人與人的交流構成了整個社會,社會中出現問題并不是社會本身的原因,也不是一個人的錯,但是與這社會中參與交流的每一個人都脫不了干系,因此人類關系的重要性是完善社會工作理念、開展社會工作活動的前提和基礎。當然,社會工作在形成之初并不是希望得到“回報”,以幫助他人為目的的慈善事業并沒有回報,或許墨家有些思想過于偏激,但我們仍可以借鑒其精華,將墨家思想中有利于社會工作發展的部分抽絲剝繭,共同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交流,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三)“非命觀”與自助
墨子有言:“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強必貴,不強必賤;強必榮,不強必辱”、“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強調了人在社會中的積極能動性,強調一切必須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只有自己才可以掌控自己的靈魂。
墨子的非命論,一方面批評人們由于信命而自甘懈怠,另一方面又勸告人們不要信命,要“強力從事”,“強”就是對“命”的反對和抗爭,是不聽從命運的擺布。墨子這種為改革社會中落后的信命觀念,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今天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對社會工作的發展都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可以說,墨子的“強”與“力”思想是墨家思想中對于指導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實踐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墨子的“強力”說體現出的主動尋求自我的改變、在逆境中仍然堅強地成長,和在社會工作的實踐層面中,從服務對象被動地接受社工的幫助,到促使服務對象自我幫助的理念不謀而合,墨家“強力”學說與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的有機結合將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中華民族優秀民族精神的延續。
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更美好的未來,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社會中那些弱勢群體之所以成為弱勢群體,除了其本身的物質條件匱乏之外,很大的原因還在于他們大多都是“天命觀”的“忠實粉絲”,他們相信自己的弱勢是上天注定,因而往往聽天由命,任由命運擺布而不去努力改變。我們社工的任務就是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克服這種“天命”思想,引導他們學習墨家思想中的“非命觀”,嘗試掌握自己的命運,學會“自助”。
對個人的尊嚴和價值表示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也是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價值理念之一,借鑒墨家非命觀不僅讓服務對象學會自己幫助自己以掌握自己命運,更能讓服務對象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三、墨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啟示
如今我國的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和考驗,以墨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早期慈善事業有著豐富的經驗,我們應以史為鑒,從中總結出有利于當代社會工作發展的精華部分,這對于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在當代中國國情下,努力學習墨家思想,做一名智慧而又理智的社工,助人自助,力求在現實國情、歷史經驗和外來理念的結合點上有所創新和發展,促進中國社會工作的前進。
(一)以“兼愛”思想完善社會工作理念
墨家思想服務于社會弱勢群體,“兼愛”是一種無等級無差別的愛,它體現了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對愛與被愛的需求與渴望。而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觀是建立在人道主義和自由民主理念之上的,它要求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每個人都有價值與尊嚴,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以及尊重與被尊重的需求。社會工作所提倡的“博愛”思想的基礎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平等地愛所有人,這與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它們的思想內涵都是平等愛人,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并幫助弱勢群體。墨家思想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成功地將“兼愛”思想刻畫進了中華民族心理之中,或許實踐效果并不理想,但其思想淵源卻流傳甚遠。西方的社會工作理念來源于人文主義精神,而中國傳統的慈善理念與思想正是以挖掘墨家等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哲學智慧為基礎的,只不過孕育這不同思想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背景不同。
(二)以尊重恪守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原則
墨家思想中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等觀念蘊含著豐富的當代社會工作原則與理念,從社會工作的角度來說,我們清楚地明白以墨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發展性的重要價值,它們已經深入我們的血液之中,我們應該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思想。在當今世界,社會工作的發展不斷發生著理念和實踐的變革,我們應有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來應對這些變化,致力于為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注入新的中國力量,完成中國優秀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工作專業的整合。
總之,墨家思想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鑄成了篆刻于中華兒女骨子里的優良品格,而且對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理念的構建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創新來源。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水平不高,還需要積極地學習借鑒國外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努力與國際接軌。同時,我們也應該銘記自己祖先關于慈善活動豐富的思想和實踐,開發利用這一傳統的寶藏,對于實現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十分重要。
四、結語
本文對墨家思想中所蘊含的社會工作理念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梳理,并結合中國目前社會工作本土化發現的現狀,對墨家思想繼承其精髓,尋找適合當代社會工作發展的精神資源。如今在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中,墨家倫理思想的合理部分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營養,當今的很多國策都與墨學精神不謀而合,社會工作的發展更應汲取墨家思想的精華。對此,深入研究墨家思想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我們完善當代中國有特色的社會工作理念,發展社會工作本土化,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墨家思想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其中有很多觀點是合理的,并且符合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發展理念。不論在社會工作的基礎理論,實務模式或工作方法的建設方面,我們都有廣闊的未開墾的土地。作為社會工作學科理念建設和創新的一部分,我們應給予墨家思想中所蘊含的社會工作理念等領域的研究更多的關注。在社會節奏急劇加速的今天,社會工作的發展不能只看到西方先進的經驗,我們更應仔細審視祖先留下的優秀文化資源,認真發掘梳理出對現在社會工作發展有益的參考部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世化.墨子大講堂[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2]邱心凱,李精華,曾富生.中國傳統助人思想對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影響與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8).
[3]張敏,卜長莉.墨家“兼愛”思想所蘊含的社會工作價值觀[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4]孫彬.先秦教育哲學思想比較研究——以儒、墨、道、法家為例[J].教育管理,2013(8).
[5]王思斌.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學刊,2001(2).
[6]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經驗與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1995(2).
[7]朱怡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第四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8]林存光,化濤.大愛無疆:墨子[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9]鄭杰文.中國墨學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英)李約瑟著,陳立夫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2]徐希燕.墨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3]周才珠,齊瑞瑞.墨子全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
寇煉,出生年月:1995.7,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四川省廣元市,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康復與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