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振 張晨沖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賴以生存離不開水,水環境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變遷對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甚至政治生活等多個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水利建設是穩定水環境和平衡水資源分配的重要工具,不同時期的水環境變遷影響著不同時期水利建設的走向,因此,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對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不同時期水環境的變遷出發,對其與水利工程建設的關系進行簡略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水環境;水環境變遷;水利建設;水環境與水利建設的關系
一、水環境變遷的原因:
(一)氣候振蕩
五千年來,中國的氣候大致經歷了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在溫暖期,氣候趨于溫暖濕熱,水環境中的水生生物數量增加;在寒冷期,氣候趨于干燥寒涼,搬運活動加強。而在由暖到寒和由寒到暖的過渡階段,氣候往往出現不穩定和一定程度的振蕩,自然災害頻繁,直接后果就是引發嚴重的水旱災害。
(二)濫墾濫伐
地表植被起著穩定地表水,蓄積地下水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患災害對人們造成的不利影響,植被的覆蓋率直接影響著水環境的穩定。由于大量屯田,過度開墾, 加之濫砍濫伐,平原、丘陵和山區的森林迅速減少。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地區的森林和草場進一步縮小,導致這一帶水環境告急、生態環境惡化,就是重要例子。
(三)不合理開發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及其不均勻,一直以來都是北多南少、東多西少的局面,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更是低于500立方米,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歷史上就有很多水資源利用及不合理的情況,水資源浪費、污染等也造成水環境的變遷。
二、水環境變遷的影響:
(一)影響人們的身體狀態及生活習俗:人類通過食物和水攝取人體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當地環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多寡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與生活習俗,如我國許多地方因飲用地下水的氟含量高而得地氟病(俗稱黃斑牙病),因缺碘而導致甲狀腺腫大等。山西高原上,因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導致當地淺層地下水中受蒸發濃縮作用影響,鈣離子含量高,長期飲用這樣的水,特別容易得尿道結石、腎結石、膽結石病等。
(二)影響著文化遷移、擴散的形式:各種文化自發源地向外傳播有擴散式、跳躍式等多種方式,水環境的變遷對文化遷移的方式、速度等都有著間接的影響。如黃梅戲的形成和演化,與其黃梅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優美抒情的黃梅采茶歌、山歌、樵歌、漁歌是孕育黃梅戲的基礎。
(三)導致人類生存空間的改變:中華文明史是和水患連在一起的,遠古時代由于最后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冰河溶解,氣候轉向溫暖,帶來了最初的江河泛濫,人們為了躲避水患災害,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居。近現代也有很多因為水環境變遷而改變人們生存環境改變的例子。
三、水利建設的原因:
如上所述,水環境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遷,而水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為了最大程度的減少水環境變遷對人類造成的不利影響、最好的利用水環境對人類的積極意義、推動社會穩定發展,水利建設便成為了治理水環境的一個重要工具。
四、水利建設的作用:
(一)從經濟上看,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它關系著糧食生產、工業建設、現代農業等多方面的發展,適應于時代的優秀的水利工程對推動經濟建設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從政治上看,水利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水利建設影響著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利于促進不同地區協調發展,維護社會和諧;
(三)從文化上看,水利是培育地域文化的優良沃土。合理的水利建設造福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培育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色文化色彩;
(四)從社會生活上看,水利是保障人們生命安全的有力武器。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現代工業迅速發展以來,水環境步入艱難的發展階段,水資源不足、水資源浪費、污染現象屢禁不止、一些江河湖泊面積萎縮、濕地環境惡化等,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狀況。合理的水利建設,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前面臨的這些困境,為人類生存提供安全的水質保障。
五、不同時期水環境變遷與水利建設的關系:
從歷史上看,水利建設,有的是為了解決水環境變遷對人們造成的不利影響,有的則是出于統治者特殊考慮而建設,反而一定程度上引起水環境的變遷,起著引導和未雨綢繆的作用。
因此,不同時期水環境的變遷與不同時期的水利建設,二者實為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相互制約、互相依存的關系。回顧歷史上的多項水利建設工程,例如古往今來為人們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修筑都江堰、京杭大運河、開鑿靈渠、修建坎兒井等工程都是水利建設適應于水環境變遷,服務于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例子。
結語:
不同時期水環境的變遷和水利建設,無論發生的先后順序如何,二者都是水環境發展過程的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只有利用好水利建設的重要作用,才能維持水環境的穩定發展,才能造福于人類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有關水利建設的技術也在不斷革新,我們應該利用好這樣的契機,適應現今水資源的發展現狀及水環境狀況,建設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類的水利工程,造福于當今乃至后世。
參考文獻:
[1]王雙懷.五千年來中國西部水環境的變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5-13.
[2]韓寶平,馮啟言,焦險峰.水環境變遷對社會、文化演變的影響——典型實例簡述[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