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19 世紀末開始西方國家就陸續構建起了以全體國民為覆蓋對象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由于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同,各國建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及其完善的程度也就不同,但制度體系總體來說相對完善健全。其成功的有益經驗對我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但其存在的問題也值得我們反思,引以為戒。
關鍵詞: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國外居民養老保險度;一體化
一、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質
國外的養老保險制度很少有城鄉的區分,基本上不存在二元制發展的歷史,所以大多數也就不存在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區別,大多實行的都是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
1889年俾斯麥政府頒布了《老年和殘障社會保險法》,標志著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之后國外學者紛紛進行了研究。 Asimakopulo(1968)認為政府主導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質是政府根據本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需求對本國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進行干預,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及影響其消費行為,實現社會福利效應最大化的目的。Waisfer Korpi(1992)認為歐洲國家的養老金制度的計劃除了經濟測試以外,還發現至少還有兩種其他類型的養老金計劃。其一是經典的公司式養老金模式,另一種養老金是所謂的人民養老金或民間養老金。
二、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
從機制體制研究上,國外從機制體制方面對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不在少數。主要集中在覆蓋面,機制體制方面。Holzmann(2005)指出目前低收入群體由于存在繳費壓力,參保意愿不大,因此養老保險在低收入人群中擴面進展緩慢,建立無須繳費、滿足最低生活保障需求且具有可持續性的養老保險制度是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Giuliano Bono (2007)基于對法國、意大利、德國幾個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發現養老金改革的軌跡從俾斯麥向多支柱養老金制度的理想典型過渡可能經歷沒有采取緊縮措施、對不斷上升貢獻率的擔憂促使決策者采取行動并采取了一些適度緊縮措施、更激進的緊縮措施、采取新的改革措施四個階段。
從福利效果的研究上,政府運用養老保險對國家的國民收入的分配進行干預與調節,是緩解社會矛盾,增加國民的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公平,縮小國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從福利的角度出發,Karen M. Anderson(2015)從福利角度認為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末一系列改革大幅度削減了福利,但有關福利權利和融資的關鍵保守原則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家庭地位的衍生權利仍然很強。但是,這種制度變遷模式并不是新的,而是典型的混亂政治模式。
三、養老保險制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國外雖然建立了較為全面先進的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但是隨著它的不斷發展,逐漸涌現出了諸多的問題。從覆蓋面的角度來看,James(1999)通過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局部研究,發現增加制度的覆蓋面會對低收入群體利益產生影響,盡管政府可以通過強制力保證較低收入者和從事非正規工作的工人繳交社會保險,但這并不利于這些群體本身的利益。
從資金的籌集和支付角度看,David. cutler & Richard Johnson (2004)指出1960年以來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表明,除了人口老齡化之外其他變量也能解釋養老金支出的增長。但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養老金支出增長相當緩慢,居民參保的積極性積極較低。英語國家養老金支出的增長速度比其他國家慢得多。Vidal-Meliá C等人(2008)通過對西班牙和瑞典公共養老體系資產負債率的精算分析,認為西班牙的公共養老保險制度不具有可持續性,償付能力不足。Riccardo(2011)對意大利的養老金制度改革進行分析,認為以延遲退休年齡為手段進行改革來試圖縮小養老金缺口,短期內是有效的,但是治標不治本,不具有可持續性。
四、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方向
針對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國外學者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的優化措施。Mulligan Casey B. & Martin(1999)全面闡述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誕生以及其對增進國民福利的重要作用,認為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青壯年勞動力應肩負起絕大多數的稅收負擔,進而有利于實現收入的再分配由青壯年勞動力向年邁的老人的養老需求傾斜。Nieholas Barr(2000)指出如果政府在養老保險支付過程不當,則會引起政府財政赤字,影響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他提出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積累制推動經濟發展面臨著很大問題。他認為要區別制度的好壞,要看其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的好壞以及對于社會保障是否有促進作用。
當然,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離不開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這兩個重要的因素,二者之間互相幫助,或許會使制度釋放出更加強大的作用。V. N. Burkov, A. Yu. Zalozhnev, and D. A. Novikov(2001)認為風險管理的正式模型,通常忽略了被保險人和保險人,所以需要考慮在什么樣的互助和養老保險模式下,保險人利用被保險人披露的信息來確定保險合同的參數。通過研究發現互助養老保險的博弈理論模型和相互保險的機制在被保險人對風險態度不同的情況下是可以操縱的,而且進一步的研究將會帶來突破性的進展。
國外少數國家養老保險但是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Fabio M. Bertranou(2008)進一步肯定了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國家應該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重點解決制度實施過程中的不公平現象,進一步提高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
五、評述
自各個國家相繼建立養老保險以來,學者通過對它的制度及發展趨勢進行總結分析可以得出建立多支柱的養老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機制體制、參保人群等方面進一步強化仍是國外未來的發展方向。此外,國外的養老保險制度還缺少對農村居民城鎮居民的單獨關注,從而容易忽略某些個體的利益,降低居民參保的積極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外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對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新農合和新農保制度的整合)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為我國養老保險的發展奠定基礎,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鑒意義,所以說,吸取國外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加強我國城鄉居保制度仍是我們當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Waisfer Korpi. Wealfare state development in europe since 1930:ireland in a comparative perepective[J].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1992:3-4.
[2]Karen M,Anderson.The politics of incremental chang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old-age pensions and health care in Germany[J]. J Labour Market Res,2015( 48):113–131.
作者簡介:
關惠敏(1994—),女,山西呂梁人,山西財經大學2018(管理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住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