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 年末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1.58 億,占全國總人口 11.4%。人口老齡化已成為貫穿我國 21 世紀的基本國情。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成為一個突出而且棘手的問題。但是,老齡化本身并不是社會問題,健康長壽乃是每一個人的美好向往,也是國家公共政策的倫理指向,對快速老齡化的準備不足才是問題之真正所在。國內外的實踐歷史表明,居家養老是一種 符合老年人偏好、維護家庭關系、經濟成本更優的養老方式。
關鍵詞: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服務;服務內容
1 居家養老提出
就地養老(ageing in place)的理念自 20 世紀70 年代被 提出后立即受到多國的廣泛認同。通過居家養老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必然成為養老保障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正在經歷從強調機構養老到強調居家養老的戰略轉型。從政策文件出臺的情況看,自 2000 年開始,養老服務就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要求“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 30 張”。 養老服務業從此開始得到了快速發展。雖然養老機構床位數在迅速增長,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普遍建立,但養老服務供給體制機制障礙的存在, 造成當前我國養老服務的供需失衡,嚴重影響了服務效率。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對于機構床位數并未有明確的數量要求,機構不再是養老的一個支撐,而是對于居家養老的有效補充。但是,有關居家養老具體政策現在尚不明確,也沒有具體的制度安排來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更沒有具體可行的措施可供我們參考,一切都還在探索階段。
2 居家養老概念
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居家養老” 并不必然等于“家庭養老”,正如“機構養老”并不必然等于“社會養老” 一樣。家庭內部解決不了養老問題的時候,養老服務才出現,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照顧是任何機構和制度化的服務所不能比較的,因此,老年服務的發展是在彌補家庭照料的退化與不足。盡管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是相對應的概念,但是居家養老的實現離不開機構服務,機構服務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所以居家養老往往與居家養老服務、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緊密聯系。國內有關居家養老的研究剛剛起步,雖然國內學者的研究呈現出包羅萬象的態勢,但仍停留在理念梳理或政策實踐的某個方面的研究。而在社會保障政策體系更為全面的福利國家,與居家養老相關的社會政策研究起步較 早,內容上也更為深入。
因此居家養老是一種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里,由子女、社區、專業機構依次提供多方面的照料的養老模式。
3 居家養老服務內容
國外研究中一般將老年人的需求歸納為“3M”,即資金 (Money)、醫療(Medical)和精神(Mental)三個方面。其中,“資金”需要主要涉及如何保障老年人經濟收入與物質需求滿足:“醫療”涉及老年人健康,主要指醫療保險;“精神”則涵蓋心理慰藉的需求滿足。老年人需求概括為健康、經濟、居住、心理和社會四個方面。健康需求包括基本預防與治理、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維持;經濟需求涉及獲取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經濟資源;居住需要是指生活環境中的適老性實現;心理需求 則是老年階段的目標達成與角色適應。此外,美國杜克大學開發的 “美國老年人資源與服務量表” 從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精神健康、身體健康和 日常行動五個維度,將老年人服務需求劃分為家政、巡視、交通、 照護、護理、持續性看護、心理健康、個人事務和綜合評估等 24 項內容。另外,也有研究以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了特定的老年需求,如信息需求層次有對養老規劃服務的討論。
但是現在養老服務存在利用率低,養老服務內容單一,供給缺口等的問題,養老服務偏重于物質供給而缺少醫療和精神服務供給。供給缺口在國外也同樣存在。比如,加拿大對九項居家服務需求普查顯示,26.8%的老年人存在需求,但 17.7%的老人至少一項需 求未能滿足,超過兩項及以上未滿足的老人超過 50%;其中家政、房屋維修未滿足率最高。
綜上所述,居家養老服務內容要包括物質、精神、醫療服務等 內容,要綜合評價供給和需求,做到供求一致。豐富服務內容,同 時國家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并鼓勵社會各方面要積極參與, 老年人發揮自己的積極性鍛煉身體,互幫互助。
在我國老齡政策領域,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對老年人需要的服務類型劃分主要形成了 “五個老有”、“六個老有”和“八個老有”。其中 1982 年提出的“五個老有”包括“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老有所樂”,涵蓋了生活、健康與精神三個方面;“六個老有” 在“五個老有”基礎上增加了“老有所教”,強調了提高老年人精神修養 與終身受教理念;“八個老有”又增加了“老有所伴”和“老有所終”。其 中,“六個老有”是政策與研究領域普遍使用的需求劃分形式,也是老年問題探討的目標參照。上述內容,體現出我國在不同時期和發展階段對老年問題和老年服務需求認識的豐富與深化。同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多數研究普遍采用的理論依據,劃分出物質、精神和文化三類需求,因此在給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時候同時也 要注意提供物質、精神、文化三類服務。 宋飛躍認為對老年人的需求進行劃分盡管有利于老年人需求的理解, 也有利于我們提供對應的服務,但現實中各層次之間存在內容交叉重疊,進而缺乏明晰的操作界限。傅雙喜針對心理需求的層次分析,認為物質需求大于精神需求。 胡愛敏對各種養老劃分明晰的界限,物質養老涉及通過經濟贍養以滿足生理、安全的需要, 精神養老是在精神關愛基礎上實現老年人自我尊重與認同,文化養老旨在 老年社會參與中的自我實現。在該為老年人提供什么樣的服務領域,曾友燕等將老年人服務歸納為日托服務、心理咨詢、志愿者服務、家政服務、法律援助五個方面,并發現對于護理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心理支持與政策資源支持兩個方面;其中心理支持包括精神慰藉、文化娛樂、志愿服務,政策資源支持包括日托、 家政(中介)、安全維護和法律援助服務。
綜上所述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 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 化服務,包括生活照料、醫療服務、以及精神關愛服務。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或者由社區創辦老年人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馬馼、秦光榮、何曄暉、王乃坤、李路、鄭功成、于建偉、劉新華、朱恒順、 杜榕:《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與發展養老服務的調研報告》,載《社會保障評論》, 2017(1).
[2]童星:《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應對老齡化》,載《探索與爭鳴》,2015(8).
[3]杜鵬:《養老服務的發展形勢與政策導向》,載《中國機關后勤》,2017(2).
作者簡介:
劉迪(1995—),女,山西運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8社會保障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