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電力產業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當社會對電力需求量越來越大的時候,電力企業員工的工作量也會相應增多,為滿足用戶需求,企業需要不斷更新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提高電網運維的效率。在此情況下,調控一體化的運行模式開始被運用于各個企業,但由于運用時間不長,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舊存在安全問題。基于此,本文先分析調控一體化電力監控的技術支持體系,然后提出幾個能夠提高調控一體化電力監控工作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調控一體化;電力監控;業務管理模式
引言:
在社會經濟和人民需求的要求下,近幾年來,我國電力企業的電網日益完善,甚至無人值班的變電站也得到了發展的契機,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電力系統的運行人員工作負擔會加重,電力監控業務管理工作難度也在加大。為了進一步優化各個電網的管理模式,調控一體化的運行管理模式成為首選。調控一體化的運行模式能夠有效簡化電網運行管理工作過程中的一些環節,縮短電網調度的日常工作流程,促使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掌握電網運行的情況,準確做出相應的舉措和判斷,能夠有效解決突發事件,保障電網運行的穩定度。
一、調控一體化電力監控的技術支持體系
(一)調控一體化
調控一體化主要就是將原有電力系統中對變電的監控和運行管理進行分離,將監控業務和調度業務結合在一起,促使電網調度和電網監控的一體化管理,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有別于以往的管理模式,更能有效地提高配電網絡故障處理的效率和日常運行的效率。對比于原有的傳統模式、普通監控中心與運維操作站模式、集控站模式,調控一體化模式更能分清人員相對應的職責,促使工作人員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完成自己的工作。
(二)總體要求
調控一體化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采用的主要是開放式的運行環境和結構體系,這樣的運行環境和結構體系有利于接收多種平臺的支持,這樣一來,各個環節不僅能夠具有統一的接口,實現彼此的支持作用,還能與其他系統結合在一起,促進整個系統的運行。調控一體化還需要技術能夠支持系統的歷史運行狀態和實施狀況提示等各種功能,促使調控一體化模式更好地發展[1]。
(三)調度監控自動化
電網的調度監控自動化系統主要是具有電網信息采集、監視電網運行狀況、分析電網運行情況等功能的,在調度監控系統自動化后,管理人員可以直接通過通信手段或者是確定接收端的操作,將電網運行信息的接收點設置為手機或電腦等,使得管理人員能夠實現遠程關注電網運行的實時信息,并及時做出判斷,遠程操控電網運行。
二、提高調控一體化電力監控工作能力的措施
(一)加強對先進技術的利用
在科學技術成為發展的重要前提和運行工作人員工作負擔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電網運行管理和電力監控是需要科學技術輔助完成的工作。如果能夠將先進技術與電力監控系統相結合,對原有的設備系統進行更新、改造,提高電力監控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完善電網運行系統,保障電網運行的穩定性。
(二)加大對電力監控系統的優化力度
只有電力調控系統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才能夠促使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因此,電力企業的工作人員應當積極利用科學技術優化電力監控系統,在優化過程中注意對其功能、技術和構成等都要進行有效的提高,保證電力監控系統發展能夠適應電力產業發展的需要。再則,對于變電站的終端,工作人員也要積極進行優化工作,注重該系統的處理信息能力和信息調度能力,實現管理人員遠程監控的可能,能夠在出現異常情況時有效調動資料信息,協助解決工作問題[2]。
(三)優化信息管理系統
在調控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下要加強電力監控的工作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動化系統監控量會隨著管轄內變電站的增加而急劇增大,在系統技術不能夠完全支持的情況下,信息管理就顯得異常重要。而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會出現很多無效、亂入、誤發的信息,這些信息混淆了管理人員的視線,減少他們對有效信息的判斷力,從而使得電網運行的效率降低,而管理監控人員的工作量卻在增大。因此應該注重對信息的管理,在自動化監控的情況下,對電網運行的狀況監控依靠系統的數據分析,對信息的管理將直接影響到電網的運行情況和電力監控的有效性。通過利用科學技術可以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有區別的分類,類似“異常、告知、事故”等,然后提高辨別和屏蔽無關信息的能力,使得監控人員能夠有效接收到有效、準確的信息。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社會對電力需求越來越大的當下,正確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改進電力系統的管理模式是符合電力產業的發展趨勢的。在調控一體化電力監控業務管理模式下,能夠有效保證電力系統的運行安全,促使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身為電力監控人員需要明確其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符合該崗位的需求。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優化電力監控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都是促進電力運行效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尹興隆.電網調控一體化標準模式下調度自動化專業風險探討與對策[J].中國標準化,2017(22):226-227.
[2]劉鐵波.研究電網調控一體化運行的管理模式[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