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艷
摘 要:媒介融合是傳播媒介發展的必然趨勢,廣大播音員要認清形勢,夯實本領,提升技能,不斷形成獨特播音語言個性,實現傳播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媒介融合;播音;個性化
播音語言個性化,是播音員在掌握語言表達基本功力之后,在播音創作中的表現狀態。播音語言的個性化,離不開語言聲音的人性化。個性化的思想情感和語言組織,在通過聲音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還有個性表達的空間。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更加明顯、深化,并逐漸成熟。日新月異的廣播電視節目對播音員的語言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性化、特色化成為播音主持語言表達的主要趨勢。
個性,是指一個人與眾不同的,但又相對穩定的特性。它是由人的素質、氣質和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在有聲語言中呈現的這種語言的特性.就是語言的個性。播音語言個性是指播音語言風格和播音語言特有的魅力。按照國家對播音員主持人的要求,其語言表達應做到語言規范、字音準確、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本人認為,這里所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就包含了語言的“個性”。 播音是一門獨特的有聲語言藝術。播音員通過系統的發聲學習和訓練,找到自己聲音的特色和個性之后,應該考慮如何能運用發聲技巧進行有效的、有個性的、有特點的,準確而生動的有聲語言傳播。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意到,播音語言的個性是通過播音員關注的問題、觀點、立意、材料組織、語言表達方式等表現出來。優秀的播音員會在語言表達上下功夫,形成富有個性的語言,一般來說,會與他們的生活閱歷、性格特征、知識構架、人文素養、藝術悟性等要素有各種關聯,所以,在話語的表達手段和組織方式方面會形成播音員獨有的語言格調,闡發出獨特的觀點,外化成與眾不同的敘述方式和獨有的聲音表現形式,進而形成有區別性特征的整體,使播音者語言個性鮮明、明朗。播音員獨特的語言個性,往往是代表自己的一面旗幟,播音語言藝術的個性化差異不僅表現在先天聲音的特征上,還表現在由于語音、語調、語速、音色、情緒等各方面的差異。湖南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曾致老師曾在《那些年,那些人》一文中,對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風格進行過深入研究,他指出:“湖南人民廣播電臺最早的普通話播音,是靠著繼承、學習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的播音,確立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戰斗的播音風格,講究聲音宏亮,高昂有力、充滿激情、順暢流利。”1981年8月,全國第二次播音經驗交流會召開以后,湖南人民廣播電臺著重討論了新聞播音特點和當時新聞播音存在的主要問題。會議提出了播音工作必須根據改革需要,勇于創新,探索新的播音方法,提出“大膽創新、百花齊放”的口號。湖南電臺的播音員貫徹會議精神,學習老一輩播音員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16字風格,即“愛憎分明、剛柔相濟、嚴謹生動、親切樸實”,對《全省新聞聯播》《學習與實踐》《湖南各地》《聽眾之聲》《農村生活》等節目的播音進行了探討、研究,并有所創新。播音員在播音業務和理論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一時期,湖南電臺播音員的“個性”逐漸彰顯,單平的謙和柔美,魯冰的樸實自如,高放的激昂明朗,春江的清亮明澈,李兵的沉穩厚重,張玫枚的規整大氣,盧莎莎的親切甜美,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識別度,很受聽眾歡迎。進入九十年代,湖南人民廣播電臺播音與主持工作深化改革、銳意創新,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在這段時間,傳統的播音風格在科學揚棄中得到革新和發展,以主持人直播為基本特征的新的播音風格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完善,一批既能播音又能主持的播音員和新型主持人茁壯成長,從而為提高各類節目的播出質量提供了條件。進入新世紀之后,播音語言的創新成為永恒的話題,特別是當前的全媒體時代,內容多以短、平、快為主要特點,因此,個性化和親和力的聲音產品更容易讓受眾認可。如湖南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廣播的《超級100》融合傳播有強大吸引力,《一百場青年演講》《100首臺灣金曲背后的故事》較之以往都有了新突破。首先,在形式上,一改以往大量運用主持人,從頭說到尾講故事的手法,來展現內容的架構;其次,內容上,不再是簡單串講,而是分拆為“原聲音頻+精辟點評”和“故事+音樂”的媒體融合小單元,文藝性、欣賞性增強。融媒體時代,廣播音頻產品要“融媒”,一定要張揚自身的優勢,主持人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平臺,進行在線音視頻直播。湖南人民廣播電臺金鷹之聲互動真人秀直播《動次打次一起來》節目,就是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平臺,同步記錄健身數據,分享健身心得。如與節目同步推出的全新小程序“每天一打正能量”,可隨時自動生成打卡照片、運動日歷,還可通過分享到朋友圈后獲取豐富的獎品,節目成功吸引到旗下的讀書群、汽車群、美食群等諸多新媒體群受眾參與和加入。節目有主持人的情況介紹,有專業營養師、健身教練的現身說法,還有音樂欣賞、話題互動和趣味問答,頗具指導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充滿青春激情與正能量的內容,讓人耳目一新。這種隨時隨地的互動性表達,凸顯了節目 “交互性、便捷性、專業性”的融媒傳播特點。
新媒體環境下,對于傳統媒體廣播來說,如何對內容資源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開發利用,實現內容的不斷創新,“融媒”傳播意義重大。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要結合新媒體的特點,調整主持方式,重新確立新的角色定位,來以此打造更為適播化、個性化、專業化的融媒體節目。現代廣播電視傳媒的重要職能就是幫助受眾遴選他們需要的信息,并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使之更具針對性和有用性。媒介體融合不僅能夠實現這一目標,更能夠全方位地為受眾打造個性化定制的信息環境,將受眾從海量信息的漩渦中解放出來。“聲如其人”,是對廣播播音員最為形象的表述。聲音是廣播播音員吸引聽眾的核心要素,也是聽眾在眾多同質化節目中區分節目的依據,更是廣大聽眾評判一位播音員是否優秀的標準。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革新,讓昔日的廣播換了新顏。2018年12月,湖南電臺芒果動聽APP正式上線,引資引智,把主流聲音挺進互聯網。同時成立了兩間實驗室:聯動科大訊飛公司、電子科技大學,建設“聽說”、“據說”兩間實驗室;運作兩家新公司:廣泛吸納人才、資本、資源、生態等市場要素,先后完成了“芒果聲音工場”和“芒果聽見”兩家公司的組建;開發兩套新體系:完成了中心微信微博矩陣平臺(一期)和IP養成計劃(初期)兩個技術和內容的新體系的建設;孕育兩個新產品:湖南電臺小程序、芒果動聽APP正式上線,開發芒果優質音頻資源。基于人工智能的“一人一頻”的新媒體平臺覆蓋全省,以FM調頻為核心,省臺8個直播間同步生產,通過17個高山臺站多平臺(FM、新媒體)分發,將《全省新聞聯播》《清風俠》等節目通過應急廣播“村村響”工程,傳遍三湘四水。這些舉措,為播音員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媒介融合是傳播媒介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傳播媒介影響力的主要途徑,為播音員的發展創新拓展了思路。廣大播音員要認清發展形勢,夯實本領,在同質化的市場環境中,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培養個性化的語言,實現傳播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