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蓉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當前,城鄉二元體制尚且存在,制約鄉村發展的因素很多,而“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鄉村要崛起離不開能人的積極參與,而“能人治村”是實現其高質量發展的一條非常有效的路徑。當然,“能人治村”是一把雙刃劍,要用好用活之并非易事。
一、“能人治村”何利之有
1.“能人”是新潮流的引領者,敢闖敢拼帶領群眾走新路。其一,“能人”是新潮流的引領者。不少“能人”是新觀念的最新接納者,他們能打破舊觀念的束縛,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掃清思想障礙。農村特別是深度貧困的農村,其貧困原因除了地理條件的劣勢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群眾因循守舊,缺乏開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沒有新思想的注入,就是一壇死水,封建宗教迷信盛行就不足為怪了。一個人觀念的形成由來已久,要改變非一朝一夕之功。“能人”因為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尋求新信息渠道廣,接納新東西比一般人快。久而久之,他們的觀念也隨之更新,思維也越來越靈活。他們的新觀念會影響周圍的人群,通過平時相處隨時能給同村后進農民免費“洗腦”。其二,敢于拼搏勇闖新路。“能人”一般不懼風險和挑戰,迎難而上。不害怕失敗,有的在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最終站立起來。他們千錘百煉、韌性十足。他們善于把握大形勢,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尋求生存之道;善于隨機應變而不拘泥老辦法老規矩,喜歡“嘗鮮”。由他們來“治村”,他們更容易尋求新的發展思路,帶來新的突破。
2.“能人”能凝聚人心抱團發展,為規模化經營打下良好的基礎。原因在于:一是“能人”普遍威望高且有號召力。改革開放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潛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能人”大量涌現。他們憑借聰明才智、良好的機遇外出打工、創業、發展特色產業等,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財富和經驗,成為農村中的佼佼者。在普通人眼中他們是成功的典范和學習的榜樣,對他們的敬意油然而生。這些“能人”因為自身的能量大,在群眾中有號召力,其威望是很高的,容易把群眾組織起來。二是“能人”與群眾關系非常緊密。不少“能人”依托農村產業先富起來,他們需要群眾的大力支持。例如把土地流轉給他們,他們才能實現規模經營;提供相對便宜的本地勞動力,進一步降低成本等等。“能人”先富一步后,出于感恩一般會主動幫助周邊群眾發展經濟;還有一種可能是“被迫”幫助群眾,因為農村中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紅眼病”很多,一家富有可能引來偷盜破壞現象,給其發展帶來隱憂和干擾。與其如此,還不如圖個好名聲,號召群眾一起抱團發展,成立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走富裕道路,“你好我好大家好”。
3.“能人”帶動自主創業,能快速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一是“能人”帶動自主創業。“能人”在農村創業,通常有一些方式:辦公司,實行農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辦農村專業合作社,生產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規模化經營,如花卉、果蔬、有機水稻、辣椒等;小型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農業服務行業的興起,如賣化肥農藥種子,現代農機租賃、買賣與維修,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農家樂等等。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深度介入,使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昔日農村只種糧食解決溫飽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一些比較有頭腦的農民從中看到希望,也開始加入自主創業行業,撂荒的土地重新有了利用價值。二是加快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步伐。“能人”為了能在當地立足,擴大產業規模,解決融資成本高的難題,多拉本地農戶入股,使之成為股東。有的以資金入股,有的以土地入股等等,形成利益聯結機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不再單打獨斗,能有效抵抗市場風險。諸種舉措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三變改革”的進程。
二、能人治村”弊端何在
1.心理依賴易導致“一言堂”,呈英雄易帶入發展歧途。一是對“能人”依賴心理作祟。一些人對“能人”有誤解,不知道他們的“能”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能”而其他方面“不能”,卻錯誤地認為他們無所不能,對其期望值過高。群眾認為“能人”投入的錢更多,他們不怕自己也不用擔心。“能人”說的都是對的,他們怎么說群眾怎么做,對“能人”形成依賴心理。在商量農村發展大計的時候,群眾因為過度信任“能人”,對他們言聽計從,這樣容易造成“一言堂”,拍腦袋決策。二是呈個人英雄不采納建議意見。一些“能人”只懂自己經營的領域,憑借個人經驗在全村推廣其模式,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鮮明。他們有的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和意見,一意孤行,使經濟社會發展受阻,結果把鄉村帶入歧路。
2.進村委班子目的不純,私心重微腐敗易失民心。一是靠拉選票進入村委會私心為親朋。個別“能人”靠自己的能力賺了錢但擔心不長久,怕社會上的混混和黑惡勢力來敲詐,覺得要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必須有權力做后盾。他們憑借自己的人脈關系和經濟實力,靠親戚朋友拉選票進入村委會當上村干部。當上村干部后卻難以拒絕那些親戚朋友的無理要求,長此以往,自己成了他們的庇護神,公權私用成為常態。二是一些鄉鎮政府領導為對付“刁民”有意選“能人”。個別“能人”本身與社會黑惡勢力關系緊密。他們本是農村中的混混,靠在鄉村強取豪奪或外出偷盜搶劫等不正當方式積累了不少財富,成為當地經濟實力比較強的“能人”。當今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農村中矛盾重重。一些鄉鎮政府領導認為農村“刁民”多,用這些“能人”對付“刁民”能省心省事,于是有意把他們選進村委班子。他們本是心術不正之人,當上村干部后優親厚友,魚肉百姓。不給錢不送東西不辦事,腐敗現象難以避免,老百姓苦不堪言。三是個別“能人”當村干部只為攫取村里公共資源。例如把一些集體山林、村委會的房屋等公共資源租賃給一些外地人或村民,以此謀取利益。
3.無心村務只謀個人發展,合作意識差工作難開展。一是不懂“村務”。個別“能人”對農村基層治理方面知道的東西少,屬于“趕鴨子上架”。比如對相關的農村政策法規不熟悉;有的經營業主雖在農村時間較久,但農村工作經驗欠缺,習慣于行政命令的方式,做農民思想工作缺乏方法技巧。二是花在村務上的時間很少。個別“能人”當上村干部以后,不想把精力花在村務上,而是用于發展自己的事業。在村務上得過且過,根本不愿為老百姓辦實事,把村委會的事情當副業。結果是自己的事業上去了,村容村貌沒有得到改善,村里群眾依舊貧窮,貧富差距拉得更大。三是有的“能人”與班子成員協作差。個別“能人”如種養大戶慣于孤軍奮斗,靠勤勞肯干發家,與他人協作有待進一步提高。
為了揚長避短,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庫和外來專業人才信息庫,動態調整把握準確信息。出臺農村人才培養規劃,加大培訓力度,催生更多“能人”。德能并舉,選“能人”進班子。把好村干部選舉關,徹底杜絕賄選漏洞。鼓勵有志“能人”跨鄉鎮報名參選,鼓勵外來投資創業的“能人”報名選舉。剛性制度管人,為“能人治村”營造好的環境,使之有用武之地。制定分層考核辦法,重業績與激勵等等,是推動能人高質量治村的不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