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可,黃雪松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醫院 婦產科,湖南 長沙410073)
盆腔炎是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宮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的炎癥[1-2],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而慢性盆腔炎由于慢性感染,病程長且頑固,給患者帶來很大困擾。中醫對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療著重于辨證,治療方式多種多樣[3]。本研究對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3種不同的方案進行治療,其中30例予以中藥內服結合保留灌腸及藥渣外敷熱療法進行治療,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有性生活且經西醫確診為慢性盆腔炎、中醫辨證符合寒濕凝滯型有關診斷標準[1,4-6]。排除盆腔炎急性發作、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惡性腫瘤、伴有心、肝、腎功能不全、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三組各30例:中藥內服組(Ⅰ組)、中藥內服+保留灌腸組(Ⅱ組)、中藥內服+保留灌腸+藥渣外敷熱療組(Ⅲ組)。三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并獲得90例研究對象知情同意。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中藥內服組(Ⅰ組):給予中藥暖宮散濕湯(以橘荔核、小茴香、葫蘆巴、延胡索、五靈脂、制香附、烏藥、丹參、桃仁、紅花、澤蘭、當歸、炙甘草為方)口服,每日1劑。
中藥內服+保留灌腸組(Ⅱ組):在Ⅰ組的基礎上保留灌腸,以肉桂、紅藤、敗醬草、炮姜、吳茱萸、橘核、三棱、莪術、丹參、川楝子、雞血藤、牛膝、赤芍為方,水煎取汁,溫度35~40℃為宜,囑患者灌腸前盡量排空大小便,側臥,用輸液導管輕輕插入肛門約15cm,緩慢將藥液灌入腸內,囑患者至少保留2h,每日1次。
中藥內服+保留灌腸+藥渣外敷熱療組(Ⅲ組)在Ⅱ組的基礎上聯合灌腸中藥藥渣外敷熱療。方法如下:患者灌腸后取仰臥位,將灌腸藥渣至于患者下腹部外敷,進行體外熱療,將功率設置為4~6W,照射頭距離5~10cm,每次治療30min,患者可根據熱耐受程度適當調整功率和距離。
以上方法均以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三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療程。
觀察各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婦科檢查、B超檢查及血液流變學檢查等情況。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1 總體療效判定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判斷標準及相關文獻[8,9-14]進行擬定。痊愈:癥狀、體征及檢查均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治療后積分降低70%以上;有效:癥狀、體征及檢查都有所減輕,治療后積分降低30%以上;無效:治療后無減輕或加重。
1.5.2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 療效指數(n)=(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n≥95%;顯效:95%>n≥70%;有效:70%>n≥30%;無效:n<30%。
1.5.3 單個癥狀、局部體征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指數(n)=(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n≥95%;顯效:95%>n≥70%;有效:70%>n≥30%;無效:n<30%。
治療后三組患者綜合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63.33%、80.00%、96.66%;Ⅲ組分別與Ⅰ、Ⅱ組進行比較,P均<0.01,Ⅱ組與Ⅰ組進行比較,P<0.01,三組患者治療方法在綜合療效的改善程度上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綜合療效比較[n(%)]
治療后三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66.66%、83.33%、96.66%;Ⅲ組分別與Ⅰ、Ⅱ組進行比較,P均<0.01,Ⅱ組與Ⅰ組進行比較,P<0.01,三組患者治療方法在改善中醫證候的程度上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比較[n(%)]
治療后三組患者部分中醫癥狀(下腹疼痛、腰骶脹痛、帶下量多及形寒肢冷)均有顯著改善;Ⅲ組治療后各癥狀總有效率分別與Ⅰ、Ⅱ組進行比較,P均<0.01,Ⅱ組各癥狀總有效率與Ⅰ組進行比較,P<0.0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部分中醫癥狀療效比較 (n)
治療后三組患者局部體征(子宮活動受限或壓痛、附件增厚或包塊)均有顯著改善;Ⅲ組分別與Ⅰ、Ⅱ組進行比較,P均<0.01,Ⅱ組與Ⅰ組進行比較,P<0.01,說明Ⅲ組在改善局部體征的程度上分別與Ⅰ、Ⅱ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Ⅱ組在改善局部體征的程度上與Ⅰ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結果(表6)可以看出,治療前全血黏度(高、低切)、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及剛性指數、血沉及纖維蛋白原8項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中的指標均有所下降,有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兩兩比較,Ⅲ組明顯優于Ⅰ組、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三組患者局部體征療效比較(n/n)
表6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6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指標 Ⅰ組治療前 治療后Ⅱ組治療前 治療后Ⅲ組治療前 治療后全血黏度(高切)(mPa·s) 4.67±0.63 4.25±0.35 4.73±0.58 4.11±0.54 4.58±0.71 3.75±0.67全血黏度(低切)(m Pa·s) 9.15±1.23 8.56±1.67 9.09±1.25 8.26±1.43 9.13±1.19 7.35±1.49血漿黏度(mPa·s) 1.62±0.28 1.38±0.23 1.63±0.49 1.37±0.18 1.63±0.34 1.36±0.14紅細胞壓積(%) 42.77±2.06 40.89±2.08 42.34±2.31 40.11±2.11 42.39±2.22 39.96±2.06紅細胞聚集指數 3.12±0.30 2.34±0.26 3.12±0.26 2.21±0.27 3.12±0.22 2.15±0.31紅細胞剛性指數 6.27±0.34 5.92±0.24 6.40±0.25 5.64±0.19 6.36±0.18 5.21±0.17血沉(mm/h) 22.07±5.45 18.06±6.03 22.06±5.47 17.96±5.33 22.08±5.61 17.16±4.03纖維蛋白原(g/L) 3.65±0.65 3.32±0.55 3.78±0.53 3.01±0.38 3.71±0.49 2.94±0.39
三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肝腎功能及中樞神經損害、嚴重胃腸道反應、皮膚灼傷或過敏等不良反應。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中較為常見、多發的疾病,該病多由炎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根治引起,嚴重者甚至引起不孕不育,對患者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和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5]。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在改善臨床癥狀、體征及控制復發、預防并發癥方面取得了較為確切的臨床療效,但目前臨床上的5種證型(氣虛血瘀、氣滯血瘀、腎虛血瘀、濕熱瘀結、寒濕凝滯)中寒濕凝滯型治療的研究較少[16],因此研究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的用藥治療尤為重要。
對于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中醫認為該病由寒、濕趁虛內侵,血遇寒則凝,濕亦邪氣,凝寒與濕邪相相合,以致氣滯血瘀,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久而成疾,治療本病則應以祛寒除濕、活血化瘀為原則。因此本研究中溫經湯方中橘荔核、小茴香、葫蘆巴能溫經散寒,延胡索、五靈脂、制香附、烏藥、丹參散結止痛,桃仁、紅花、澤蘭活血化瘀,當歸、炙甘草補氣益血、益氣滋陰,對寒濕凝滯型患者療效頗佳。灌腸方中肉桂、紅藤、敗醬草、炮姜、吳茱萸、橘核散寒除濕,三棱、莪術、丹參消積止痛,雞血藤、牛膝、赤芍活血化瘀,以中藥灌腸方式使藥物直達盆腔病灶,與口服方結合內外合治,可明顯增強療效。灌腸藥渣外敷于病變部位,有利于炎癥的吸收和消退[8-9],在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的基礎上增強了輔助治療效果,再配以熱療使盆腔局部組織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盆腔及包塊吸收,加速局部病理代謝物質吸收,增強消炎止痛效果。本研究得出中藥內服保留灌腸及藥渣外敷熱療法在改善患者綜合療效、中醫證候、中醫癥狀、局部體征、血液流變學指標方面均優于其他兩法的結論,這與翁雙燕等[13]采用中醫三聯法對60例盆腔炎性疾病(慢性盆腔疼痛)的臨床癥狀、局部體征的改善情況與單一口服中醫治療方法相比更優;與王海云[2]研究認為溫經活血法能明顯改善慢性盆腔炎的癥狀、體征等結論基本一致。
本研究通過中藥內服結合保留灌腸及藥渣外敷熱療法治療后的30例患者,下腹疼痛、腰骶脹痛、帶下量多和形寒肢冷等臨床癥狀改善的同時,血液流變性均值也有明顯下降,說明中藥內服保留灌腸及藥渣外敷熱療法治療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況,減輕疼痛,提高患者抵抗力,有利于患者康復[17]。同時,有多項研究[10-12]表明慢性盆腔炎病情程度與血液流變學有一定的相關性,故血液流變學應作為一項協助診斷和療效判定的監測指標。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保留灌腸及藥渣外敷熱療法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療效確切,價格低廉,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