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華,羅 偉
(1.長沙愛爾眼科醫院,湖南 長沙410007;2.湖南省兒童醫院,湖南 長沙410007)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電子設備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必備品;學習和競爭壓力的增大,課外輔導班的增多,加上不良用眼衛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青少年近視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為了一個普遍的健康問題。另外,醫學研究證實,近視度數與各種眼病的發生率成正比,如黃斑變性、視網膜剝離等。高度近視更容易引起各種眼病,嚴重時甚至可以致盲。近年來筆者運用醫院自制制劑近視康合劑聯合針刺推拿對青少年近視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湖南省兒童醫院康復三科以及長沙愛爾眼科醫院門診及住院的青少年近視患者90例,均經過眼科醫師確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近視康組30例(56眼)、聯合治療組(近視康+針刺)30例(54眼)和觀察組(近視康+針刺+推拿)30例(52眼)。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治療前裸眼視力、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 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n) 性別男(n) 女(n)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個月)治療前裸眼視力(log MAR)近視康組 30 15 15 11.66±1.27 12.25±3.17 0.43±0.14聯合治療組 30 14 16 12.14±1.30 13.66±3.20 0.42±0.15觀察組 30 18 12 11.37±1.33 12.54±3.19 0.43±0.11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5-94)[1]:近視力正常,裸眼遠視力低于1.0,但能用凹球透鏡矯正;年齡6~18歲。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配合治療;③患者自愿接受治療及護理,填寫《知情同意書》。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即使符合診斷標準,亦不能作為觀察病例:①伴有全身性疾病或精神病者;②伴有眼部器質性病變者;③研究過程中出現并發癥不宜繼續觀察者;④研究過程中不能堅持及不能耐受者,作為自動脫落處理。
1.5.1 近視康合劑治療 近視康合劑(100 m L/瓶,湘藥制字:Z20070225)為湖南省兒童醫院自主研發,功效為舒肝明目,改善近視,已用于臨床近10年。用法為2~5 m L/kg·d,3次/天,3次喂服間隔時間不小于6h,共服30天。
1.5.2 針刺治療 取眼區局部穴位為主。主穴:睛明、攢竹、承泣、四白、太陽、風池、光明;配穴:肝俞、腎俞、心俞、脾俞。操作方法:施術部位常規消毒后,用0.30 mm×25 mm(1寸)一次性不銹鋼針灸針,睛明、承泣緩慢直刺0.3~0.8寸,針刺應注意固定眼球,輕柔進針,不行提插捻轉手法,出針時按壓針孔片刻;風池注意把握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切忌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光明針尖宜朝上斜刺,使針感向上傳導;余穴常規針刺。針刺治療共留針30 min,每天1次,以10天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2天再行下一個療程治療,共治療3個療程。
1.5.3 推拿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施術者坐于患者頭側,先用雙手拇指分推患者上下眼眶,方向由內向外8~10遍;雙手拇指按揉上下眼眶,方向由內向外8~10遍,重點按揉精明、攢竹、魚腰、陽白(承泣)、絲竹空(瞳子髎)和太陽等穴位;雙手輕抹眼球,方向由內向外8~10遍;患者取坐位,施術者指揉其頸后雙側肌群2min,點按風池、脾俞、肝俞、腎俞、合谷各1min;拿肩井2min;掌揉和拍法放松頸肩背部肌群2min。每天1次,以10天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2天再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共治療3個療程。
視力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檢查時用遮擋板凹面遮蓋一眼,常規先查右眼、后查左眼。屈光度測定:自然狀態下先進行電腦驗光操作,通過插片驗光法進行屈光度檢查,記錄等效球鏡度,反映近視度數的變化。調節幅度檢查:用綜合驗光儀完全矯正被檢者的屈光不正,給予充足的照明;采用負鏡片法進行雙眼測量,在40cm處使用近點卡,注視最佳矯正視力的上一行的視標,并保持視標清晰;逐漸增加負鏡,-0.25DS/次,直到被檢者報告視標剛好變模糊而不能恢復清晰;這時被檢者的調節幅度就等于所加的負度數加上工作距離屈光度(2.50D)為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檢查:使用翻轉拍單眼交替使用進行鏡片擺動法測量。先進行屈光矯正,囑患者注視40cm處的視力卡,用±2.00D的翻轉鏡,交替在眼前放置翻轉鏡片,分別記錄單眼1min內完成的循環次數,取雙眼的平均數[4]。
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眼科學》[2]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顯效:調節幅度和靈敏度恢復正常,裸視力提高>2行;有效:調節幅度和靈敏度恢復正常,裸視力提高≥1行但≤2行;無效:調節幅度和靈敏度無顯著改變,裸視力不變甚至下降。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優于近視康組和聯合治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三組患者的裸眼視力、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屈光度與組內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患者的裸眼視力、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和屈光度與近視康組和聯合治療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近視康組和聯合治療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視力(log MAR) 調節幅度(D) 調節靈敏度(cpm) 屈光度(D)治療前 0.43±0.14 8.57±1.15 4.85±1.33 -1.69±0.84治療后 0.20±0.12* 13.46±1.36* 12.22±1.60* -0.99±0.68*聯合治療組 治療前 0.42±0.15 8.62±1.21 4.57±1.28 -1.83±0.77治療后 0.18±0.13* 13.58±1.18* 13.34±1.77* -0.86±0.70*觀察組 治療前 0.43±0.11 8.47±1.32 4.72±1.20 -1.76±0.91治療后 0.13±0.12*△ 13.70±1.27*△ 15.09±1.35*△ -0.67±0.67*△近視康組
近視是以視近物清晰、視遠物模糊為臨床特征的眼病,在古代醫籍中早有記載,古稱目不能遠視,又名“能近怯遠癥”,至《目經大成》始稱近視。本病病位在眼,肝經連目系,心經系目系,腎為先天之本,脾為生化之源,故本病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謂:“勞傷肝腑,肝氣不足,兼受風邪,使精華之氣衰弱,故不能遠視。”《審視瑤函·內障》認為本病為“肝經不足腎經病,光華咫尺視模糊”及“陽不足,病于少火者也。”故心陽衰弱,陽虛陰盛,目中神光不能發越于遠處。從而總結出中醫治療近視基本治法為補血益氣、滋補肝腎。
研究證實,針灸用于近視療效肯定,取穴主要是眼周局部的穴位,再配合中醫辨證,取肝俞、腎俞等遠端穴位,通過刺激這些穴位,起到疏經活絡、行氣活血、補益肝腎的作用[5]。本研究以眼周局部取穴為主,體現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睛明、承泣、四白、太陽均位于眼周,可通經活絡、益氣明目。睛明、攢竹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位,針刺可通調太陽之經氣。而睛明穴同時也司目之開合功能;目內眥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諸陽脈交會之所,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可促使一身清陽上灌于目。肝開竅于目,腎為肝之母,腎與膀胱相表里。睛明穴及攢竹穴,其深部均有眼動靜脈分支或屬支,針刺睛明、攢竹亦可改善眼周局部微循。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之交會穴,內與眼絡相連,光明為足少陽膽經絡穴,與肝相通,兩穴配合,可疏調眼絡,養肝明目[6]。腎藏精,腎陰、腎陽均以腎中精氣為物質基礎,血的生化有賴于腎中精氣的氣化,精能生血。肝藏血,使血能養肝,保證肝主疏泄功能正常,肝的經脈上聯于目系,目的視力有賴于肝氣之疏泄和肝血之濡養,氣血不足,可影響視力。同時,心主血,脾統血,氣脫者,目不明,失血者,瞳無光。故治療時常將肝俞、腎俞、心俞、脾俞作為辨證取穴。
運用推拿手法在眼周操作,不但有利于促進眼局部的血液循環,平衡眼外肌的張力,還可以解除視疲勞,改善眼屈光狀態[7]。現代研究表明,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很容易使椎動脈受刺激或壓迫,造成大腦枕葉視覺中樞和第3、4、6對顱神經核及內側束缺血,而推拿正是通過對頸背部的整復,恢復椎動脈向眼及腦部的正常供血,保證眼神經及腦神經的營養需求[8-10]。
中醫復方近視康合劑主要由丹參7 g、當歸7 g、黨參10g、白術10g、枸杞子7g、鎖陽5g、柴胡7g、菊花10g、石決明5 g、甘草3 g、白藥7g、茯苓10g等十二味中草藥組成,是以養血活血、疏肝健脾、升陽明目為法的中藥復方,對其藥效學研究已證實了其治療青少年近視的有效性[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近視康合劑加針刺配合推拿治療青少年近視,其總有效率高于近視康組和聯合治療組,該療法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視力、屈光度、調節幅度和調節敏感度,具有安全、方便、無毒副作用、易為患者所接受的諸多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