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下午,“叮咚”一聲,沙發上的手機響起,屏幕上顯示:“親,您孩子的奶粉該換成1階段的啦。”
徐冰看了一眼,笑了:“比我還了解我的孩子。”她笑得有些無奈,“這是我今天接到的第9條導購短信。”
這些推送在給她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她坐臥不安:“總感覺有個陌生人在時刻盯著你,讓人很不自在。”
一向謹小慎微的徐冰對此已不再計較了,但“不計較”不過是無奈掙扎后的繳械投降。不論喜歡或討厭,生活中遇到的這一切,都由不得她。
在互聯網時代,徐冰的生活不可能與之割裂。在用手機下載和綁定這些社交軟件和購物平臺的同時,她的生活也被它們深深“綁定”。
身處時代旋渦中的每一個人,不過是其中的一滴水。
被改變的日常
最近5年,徐冰在過去20多年所形成的注重隱私的習慣,已被迫做出改變和調適。“如果不妥協,你很難和這個時代相處。”
現年30歲的徐冰已有10年網購史。她記得,10年前開始網購時,聯系電話和收貨地址都只寫公司的。
后來,隨著網購業發展,信任關系逐漸建立、加強,她對更便利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斷提升。最終,她將收貨地址具體到小區的房號。
不過,在隨后更為便利的日常網購中,她的煩惱不斷衍生。自她第一次在購物網站搜索并購買Pre階段奶粉后,孩子各個階段所需的商品推薦陸續到來,比如尿布、衣服等嬰兒用品。
“平臺搞活動時,我甚至一天能收到40多條導購短信。”現在還能記住她生日的,也就是各網購平臺的商家了。
短信騷擾或推薦,只是一方面,可怕的是互聯網精準推薦所帶來的煩惱。一年前懷孕時,徐冰在某網站搜索并購買孕婦裝的那段時間,她每次登錄該網站,推薦給她的都是各門店的孕婦裝。
如今,孩子出生、成長的不同時期里,相關門店也相繼給她推薦各類產品。這些產品的風格和價位,和徐冰過去購買的相類似。
令人吃驚的是,徐冰和朋友剛聊到惠州房價時,第二天,她就收到微信朋友圈一條原創的地產廣告。“是我和朋友聊天提及的那片區域。”徐冰說,“太可怕了!每次上網,總以為面對的是冰冷的電腦或手機,其實在這些設備看來,我們就是透明人。”
在2014年的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曾自豪地表示:“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遠遠超過你自己。你是不了解你的,電腦會比你更了解你。”
當電腦更了解你并不斷引導和提醒你購物時,“徐冰們”的日常生活被改變了。電腦如何了解我們,很多人不知道,但商城的賣家很清楚:那是通過精準計算來實現精準推送的。
從精準計算到精準算計
老家在湖南益陽的黃元龍,2012年在東莞虎門做起服裝生意。虎門只是黃元龍的發貨地,他的門店分別開在3家電商平臺上。過去6年里,他的網店后臺共收集到20多萬名客戶的電話、住址等信息。
黃元龍說,那些商品價格較低的買家,收集到的客戶信息比他還多出兩三倍。
通過分析這些客戶信息,可以掌握客戶的購買習慣,明白客戶的購買意向,進而在搞活動等時間節點上,拿來“溫馨提示”客戶。
不過,黃元龍坦陳,商家本身對這些數據的使用不多,使用多的主要是平臺,因為平臺本身的數據庫更加龐大。而且平臺本身有這個技術,可做到精準計算,進而達到精準推送。
但平臺的精準推送不是按照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進行的,而主要通過競價排名來推送,通俗說就是,誰給錢就推送誰的產品。這樣的精準推送,結果常常演變成“精準算計”和“精準騙局”。
“過去主要靠刷單來提升門店商品的排名,排名靠前就有更多的曝光機會,銷量會因此大增。”黃元龍說,后來這些平臺調整和減弱了銷量在排名上升中的權重,主要靠推廣來提升排名。
有了推廣費的“付出”后,黃元龍的商品可以在某購物網站的搜索結果中躍居前4至5頁。“付的推廣費越高,商品就越靠前。”黃元龍說,這是指同一屬性的商品。不同的商品,平臺方可做到“千人千面”。
“千人千面”是精準推送的形象比喻,這個技術,目前一些互聯網的營銷平臺都在使用。
介紹這個技術前,先回到一個“殘酷”的現實。
有一次,徐冰在某網站搜索“連衣裙”3個字,向她推送的連衣裙的商品價位,都在100~200元——這也是她經常購買的價格。但此時,坐在她身邊的一位朋友,同樣用手機在該網站搜索“連衣裙”,但網站推送給她的連衣裙價格都在500~1000元。
同一平臺、同一關鍵詞,不同的人搜索,顯示的卻是不同價位的商品。搜索引擎的“嫌貧愛富”讓徐冰很是惱火。不僅如此,同一個人、同一平臺、同一關鍵詞在不同城市的搜索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涉及這個產品是否在這個城市推廣。
陳陽很清楚其中的玄機。他是“90后”,目前供職于深圳一家科技公司。他說,搜索引擎“嫌貧愛富”的背后,是網上商城進行大數據處理的結果:不同的人,其搜索和購買的產品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經濟條件不一樣,由此衍生出的購買力也不一樣。他們在互聯網上的購買習慣、瀏覽習慣會被互聯網“記住”,并通過人工或自動設置了標簽,諸多標簽會對用戶的行為進行多維度刻畫和歸類。
當這些用戶再次登錄時,平臺就會根據他們的喜好、購買力、購買習慣,優先推送和分發在商城打了廣告的商品,做到買與賣的精準匹配。
操控與被操控
互聯網對人的消費習慣進行精準計算和畫像的背后,涉及大數據的應用。大數據是由美國硅圖公司首席科學家John R.Masey提出的,主要用來描述數據爆炸的現象。
徐冰的遭遇就是大數據應用于精準營銷的典型。網上商城平臺營銷人員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幫助零售商鎖定目標客戶群,并據此制訂和推送營銷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做到精準營銷的關鍵在于平臺擁有龐大的數據量作為支撐。在此基礎上,開發者可以進行大數據分析,所以各個平臺都很注重對用戶信息的收集。在收集客戶信息上,平臺主要通過實名認證的要求進行,這些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家庭地址等。
通過讓利補貼和限于實名用戶參加等活動與要求,平臺收集到用戶的信息。這是較為傳統的收集方法,收集到的主要是結構化的數據——計算機程序可以直接處理的數據。
此外,平臺還會收集非結構化數據,包括文本數據、圖像數據和自然語言的數據,這些數據不是計算機程序可以直接處理的,需要先進行格式化轉換才能進行信息提取。
其中常用的就是網絡爬蟲技術,這是搜索引擎抓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戶通過運營商的設備上網時,其所有的行為數據都可以被記錄下來,比如上了什么網、網速多少、上了多長時間。如果繼續分析內容,還可以獲得更多數據,“完全可以知道用戶在干什么”。
通過上網記錄,還可以分析用戶的興趣愛好,關注什么東西,和誰聯系、互動比較多,等等。
用戶登錄各網上商城時,平臺對他們信息的抓取就更精準了。“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錢都放在余額寶,而不是銀行。”陳陽透露,有些網站甚至可以據此掌握買家財富的多寡。它們通過龐大的數據庫可以構建出買家的興趣模型,并且對這個用戶進行精準刻畫,比如:購物頻率,對促銷的敏感度,以及購買后是否積極參與對商品的點評等,都會生成標簽。
“客單價”是互聯網商城常用來給消費者分等級、打標簽的一個詞,主要指用戶每次消費同類產品的價格,以此來給這個用戶畫像:他是不是具有較強購買能力的土豪階層?
除根據用戶瀏覽的頁面和已購買的商品外,還通過他們的加購行為(加到購物車的商品)以及加入收藏夾的商品,來刻畫他們的消費意向和興趣愛好,并將付費推廣的商家推送給相關等級的客戶。
這種情形下,人們要么不上網,要上網就只能選擇“裸奔”。目前,阿里、京東、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都爭相展示自身在精準推送等方面的能力。
這種能力和信心源自他們產品的獨霸性。現在,互聯網大佬的產品幾乎包羅萬象:你可能不用他的這個產品,但他的其他子產品你一定在使用。一旦使用,“裸奔”也就開始了。
騰訊聲稱,可以通過人口學、用戶興趣、用戶使用的設備(以此判斷消費力)、使用行為,給用戶信息打上標簽,然后推薦給需要精準投放廣告的商家。在人口學標簽方面,騰訊聲稱,可以就性別、年齡、居住小區(以此判斷消費能力)、學歷、婚戀、資產,以及工作狀態進行精準的廣告定向。
比如微信廣告,可以提交2000個關鍵詞,可以精準到商圈、地標和地鐵口,也可以讓商家自定義一個位置,之后通過自身掌握的極其龐大的數據管理平臺,進行篩選和發送。
阿里也聲稱具備了上千種標簽,能幫助商家“精準找人”,同時具備了十余種推薦算法,滿足精準推薦的需要。
人由此變成了被互聯網公司鎖定的獵物。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