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為黃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營。
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盈?
——《天問》
雚又稱為“萑”,即今之荻。在國內常見,在有些地區甚至會侵入農地形成大片雜草。雖然荻植株叢生,但枝葉柔軟平整,不似一般雜草蕪亂,因此經常出現在歷代詩詞文句中。
《九思·悼亂》之“菅蒯兮壄莽,雚葦兮仟眠”中的菅(芒草)、蒯(藨草類)為兩種植物,從對仗工整的角度考慮,下句的“雚葦”也應該是兩種植物。考證的結果“雚”為荻,而“葦”即蘆葦。古詩詞中荻與蘆葦經常并提,除《詩經》之“葭菼揭揭”(葭為蘆葦,菼為荻)與《楚辭》外,還有杜甫《秋尖八首》:“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以及宋代蘇舜欽《水調歌頭》:“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表示荻與蘆葦必有相似之處:二者均為高大草本,植株可高達2米~3米;此外,二者均生長在水澤岸,常是原野濕地的景觀焦點。
荻在春季所萌之芽,稱為“荻芽”,可供煮羮食用。夏季開花,秋季花序成熟變白,在蕭瑟秋風中,植株搖曳生姿,常觸動詩人敏感的心思而使其有所感發。例如,宋代無名氏《眼兒媚》:“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清人邵長蘅《登吳城望湖亭》:“回首戰爭曾此地,荻花蕭瑟隱漁舟。”
學名:Triarrhena sacchariflora
科別:禾本科
多年生高草本,高可達2米,有根狀莖。葉扁平,寬線形,長20厘米~50厘米,寬1厘米~1.2厘米;葉緣具細鋸齒,中肋明顯。圓錐花序扇形,長20厘米~30厘米,主軸長度小于花序總長的二分之一;每條總狀花序長10厘米~20厘米,穗軸不脫落;小穗成對生于各節,一柄長,一柄短,線狀披針形,長0.5厘米;每小穗含兩朵小花,僅一花結實,小穗基部有絲狀長毛。穎果長圓形,長約0.1厘米。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亦產于朝鮮半島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