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唱 斗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農業人口由第一產業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由于缺乏職業衛生和安全知識,農民工的自我防護能力較弱,出現了許多職業衛生問題。要提高農民工的健康水平,還需要加大對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力度。加強衛生、安監、勞動保障、工會、民政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密切聯系、互通信息、協調配合,形成監管合力,建立職業病防治的長效機制。
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產物,是我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社會群體,現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是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十世紀80年代末,外出打工者約為2000多萬人。到了90年代,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大規模的轉移階段。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人數為28652萬人,較2016年增加481萬人。在農民工總量中,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比上年增加251萬人;本地農民工11467萬人,比上年增加230萬人,增長2.0%,增速仍快于外出農民工增速。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例逐步增加,很多農業人口由第一產業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如煤炭、建筑、道路施工、水利施工等。由于文化水平較低,缺乏正規職業培訓,工業生產知識貧乏,尤其缺乏職業衛生和安全知識,農民工的自我防護能力較弱,因此,在這個群體中出現了許多職業衛生問題。
職業人群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經常接觸各種職業性有害因素,如生產性粉塵、有毒有害物質、噪聲、振動、高溫、布魯氏桿菌、炭疽桿菌等。目前,我國職業性有害因素多集中在鄉鎮、民營企業,因此,農民工成為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主要受害群體。以建筑業為例,建筑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現場環境復雜,作業條件變動大,臨時性強,很多作業活動在危險性高、條件特殊的區域內進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主要行業。有數據顯示,全國建筑行業從業人員中施工現場操作人員基本是農民工,占從業總人數的80%以上。
2013年12月23日,原衛生計生委、人社部、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4部門聯合印發《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將職業病分為職業性塵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職業性化學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職業性傳染病、職業性腫瘤、其他職業病,共計10大類132種。
在我國職業病種類中,職業性塵肺病、職業中毒是危害農民工的主要職業病。有數據顯示,15個省市30個區縣的鄉鎮企業中,83.0%的鄉鎮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危害。此外,職業中毒所占的比例較高,僅次于職業性塵肺病。《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中公布的職業中毒,涉及的毒物包括金屬與類金屬、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有機溶劑等種類,包含氯氣、氨氣、鉛、汞、錳、砷、硫化氫、苯、汽油、除草劑、殺蟲劑等。
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農民工從相對封閉的農村進入到較開放的城市,加之自身文化程度比較低,適應能力不強,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入城市生活。有調查顯示,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顯著低于一般人群,各因子分、陽性項目數及總分都顯著高于全國常模。
除了職業病高發的困擾,農民工還面臨著鑒定診斷難、法律程序難走等職業病維權困境。究其原因,一是當前有些用人單位未落實主體責任,用人單位沒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要求投入必要的資金來改善作業環境,不提供必要的或有效的個人防護用品,不按規定組織職業健康檢查并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二是農民工職業性塵肺病、職業中毒的診斷難度較大。職業接觸史是診斷的基礎,由于這些資料的提供、判定難度大,特別是農民工流動性強,提供相關資料比較困難。如果是跨地區收集相關材料,則需要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三是已出現健康損害,但因缺乏必要的診斷資料,而不能被診斷為職業性塵肺病、職業中毒的農民工醫療和生活保障條件差。由于部分農民工與用人單位已不存在或無法確認勞動關系,無法診斷為職業病,最終使農民工無法享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和救助。
近年來,農民工家庭因職業病致貧、返貧的現象在一些地區存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的職業健康,先后出臺了《職業病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規劃和職業衛生標準,監管力度逐步加大,職業病防治能力和服務體系持續加強,診斷服務的可及性和診斷水平不斷提高。
盡管政府、企業做了大量工作,職業衛生工作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面臨的問題,提高農民工的健康水平,還需要加大對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力度。加強衛生、安監、勞動保障、工會、民政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密切聯系、互通信息、協調配合,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責任意識和農民工的職業病防治意識,建立職業病防治的長效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財政投入,完善農民工職業培訓機制,健全職業培訓體系。在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注重宣傳培訓。加強《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等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病防治意識。要走出農民工職業病維權困境,就必須健全相關法律,加強政府監督力度,增強農民工自我保護意識,切實保障農民工職業病患者的合法權益。
各級工會組織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努力把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來,依法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通過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集體協商、職代會等途徑,反映農民工職業病防治訴求,推動解決職業病防治突出問題。加強平等協商和簽訂勞動安全衛生專項集體合同工作,督促用人單位保障農民工職業衛生保護權利,對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在農民工相對聚集的行業企業,深入開展群眾性職業危害隱患排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