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媛
近些年來,自媒體頻頻出現造富神話,小到月薪五萬的編輯助理,大到千字百萬的頭條推文,雖然爭議不斷,但說到底是憑本事吃飯,企業也愿意為這些自媒體的廣告買單。2018年10月26日,新華社報道了“自媒體靠黑公關獲取高額利益,有的一年能收數千萬元保護費”的驚人新聞。什么時候自媒體的流量變現成了收“保護費”?
自媒體“黑公關”事件并非今天才出現。前不久,媒體還報道了“四川破獲一起‘網絡水軍敲詐勒索案”:2017年11月27日,某自媒體在多個平臺發布了一篇含詆毀某集團內容的不實文章,并向該集團索要20萬元的刪稿費。集團無奈之下與其簽訂了一份金額為20萬元的廣告服務費,后向警方報案。警方偵查后將涉案的五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打掉了這個專門發布企業負面帖文進行非法牟利的犯罪團伙,關閉一家涉事互聯網企業。
在自媒體曝光量高漲的新媒體時代,不少企業因看中自媒體擁有的龐大且高黏性的粉絲和可監測的廣告效果,把大筆廣告經費投入其中,成為自媒體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自媒體準入門檻低,基數龐大,優質賬號、內容相對比例低,也沒有成熟的經營、管理體系(如傳統媒體的采編經營分離),衍生出了“黑色產業”:刷粉、刷量偽造數據以求企業提供更高的廣告價格。但很快,三方數據監測平臺讓這些裸泳的自媒體現出原形,企業也轉向更優質、誠實的自媒體。
這時,某些自媒體又發現了別的生財之道。當積累了一定的粉絲量,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了,發現正正當當掙錢來錢太少、太慢,便慢慢起了歪心思,例如會對企業暗示:你投我廣告,你我之間搞“商業合作”(就是要錢的意思),我就不曝你的負面了。
這些自媒體敲詐的手法也并非捏造事實一種,對于某些數據的歪曲解讀、危言聳聽及夾雜著部分真相的謠言、添油加醋的八卦對讀者更具迷惑性,對企業更具沖擊力。自媒體本身也沒有傳統媒體的采編規范,更沒有信息來源的檢查、內容核實等一系列操作,即使是小道消息也可以變成新聞,或者直接斷章取義、整合網上已有信息搞出個“大新聞”。
那為何企業又屢屢中招?一是面臨關鍵時刻(如準備上市)害怕負面新聞造成負面影響;二是部分企業確有過失,心里難免打鼓,還害怕一件事帶出更多負面新聞;三是自媒體要挾手段隱蔽,比如以合作為借口,同時進行負面報道暗示,報警也難以取證;四是花錢消災效率遠高于走法律途徑,特別是遇到“3·15”“雙十一”這些重要節點,負面新聞多存在一會就意味著難以估量的損失;五是維權成本高,而收益難以彌補負面影響。
對于這些自媒體的監管,平臺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完善監管流程和技術手段。企業也不要再抱著“破財擋災”的心態選擇花錢刪帖,因為向一家自媒體付錢私了,可能會吸引更多對腥膻味高度敏感的不良自媒體上門,這就沒完沒了。
根據最高法、最高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依照刑法第274條的規定,就可以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企業在受到自媒體黑公關脅迫時不能抱著花錢買平安的心態,應該固定證據,及時報警,并發聲反制,捍衛自己的聲譽與權益。(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