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義
很多半吊子曾國藩研究者認為,曾國藩很笨,甚至稱曾國藩為“天下第一笨人”,果真如此嗎?
認為曾國藩笨的理由,一是考試次數太多。中國古代科舉,第一個等級是考秀才。曾國藩從14歲開始考起,考到23歲才考上,考了整整七次。相比起同時代的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諸人,曾國藩確實算慢的。但考試不行,并不等于他笨,智商有問題呀。王陽明厲害不厲害,被稱為神童,但這個神童5歲才開始說話,12歲才開始入讀私塾,20歲參加鄉試中舉人,此后考進士也是屢考不中,直到28歲才中了進士。
考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曾國藩中秀才的第二年便中舉人,3年后也是28歲中進士。
實際上,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人開智較早,有些人開智較晚,這都是正常現象,與遺傳、環境有關系。左宗棠一生瞧不起曾國藩,然而,他雖然15歲中秀才,但中舉人直到20歲才“搜遺”的中,此后2次赴京考試都未能考中,終生也就是個舉人。所以,憑考試不能判斷一個人笨不笨。
二是曾國藩本人和時代人物對他的一些評價,如“少荃論余之短處,總是儒緩。”左宗棠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機每苦鈍滯”。梁啟超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
曾國藩自己常說“吾生平短于才”,“秉質愚柔”“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看書,別人一目二三行,他讀一行還有點問題。辦事,別人一會即辦好了,他想半天還不一定想清楚。
但是,從這里我們仍然看不出曾國藩在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最笨。
笨側重于智商,拙側重于辦事。兩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天生的天資,后者是后天的習慣。
曾國藩認為自己就是鈍拙、儒緩,意思就是讀書做事,反應速度慢。這不是笨的表現,很多時候還是他刻意修煉出來的,是一種穩重。曾國藩有著中人之資,但絕對不笨,當然才氣也不高,屬于天資平平一類。他自己還說過:凡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也愚者亦不常,擾擾萬眾,大率皆中材耳。老天生下我們這些人,絕頂聰明的人不常見,非常愚蠢的人也不常見。蕓蕓眾生,大多不過是天資平平者。因此,千萬不要把別人想象得很愚笨,把自己想象得很聰明,大家其實都差不多。
在道光二十三年的一封家書中他說:“余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后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天分不低的曾國藩,只是受鄉下眼界所限,所見所聞都是讀書做官、做官發財、光宗耀祖之類的信息,耳濡目染,又交了些一身壞毛病的損友,雖然好不容易攻下科舉天梯最后一關,但實際上情同廢物,和今天的一些大學畢業生一樣。
但是這類廢物,不能說笨,只要眼界一開,醒悟過來,決心一下,就成有用之才并不太難。曾國藩自己還說,他后來進了官場,也懂得參與些機權。咸豐八年,曾國藩寫信給弟弟曾國荃說:“我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把自家學壞了。實則作用萬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懷憾,何益之有?”曾國藩說自己原本是一個老實人,沒什么太多的心機。但經歷多了后,就學了機巧權變,感覺把自己學壞了。所以他后來感悟,不該這樣,還得“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鉤心斗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
縱使別人都對你使心眼,你要假裝不知道,一直以含蓄、拙誠來應對他,時間長了,他也不好意思和你耍心眼了。如果你也和他鉤心斗角,兩個人你來我往,那互相報復會沒完沒了。
因此,從戰爭中曾國藩的表現來看,也絕對不笨,曾國藩后來自己總結說:“十馀年來,但知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施一方略制敵于意計之外。”他只是不想耍心眼而已。
(摘自《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