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鋒
現實中,“政策打架”是多種多樣的,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一是“上下不齊”,二是“左右各異”,三是“新舊不一”。? “政策打架”從根本上說都是部門利益作怪。無論上面提到的哪種類型,涉及具體的對象,要么被迫在不同部門之間疲于奔跑,要么是無可奈何地付出額外的辦事成本。
對比各地“放管服”改革成效,對地方政府來說,應該深刻地意識到,“政策打架”看似對自己沒有損失,有時候甚至通過額外設置門檻獲得了經濟利益,但其實損害的是一個地方發展的競爭力。歸根結底,“政策打架”就是營商環境出了問題。眼下的趨勢是,越是發展快的地方,越在拼營商環境建設,爭先恐后地縮短企業開辦時間、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以此吸引投資、吸引人才,打造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體制機制。這從近來各地在復雜形勢下不同的經濟表現中,足以窺見。
與從辦事流程改進上減少“政策打架”相比,更重要的還是理念上的轉變。倘若這個時候還守著部門利益,不但因小失大、得不償失,而且是逆時代潮流而動,注定要錯失發展機遇了。
(摘自《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