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濤:黨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多方面的偉大成就。其中,根本的成就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穿其中的豐富歷史經驗包括: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是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深刻結論,既是對中國共產黨負責,也是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負責。二是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人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認為應該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三是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中國共產黨人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開放的大門也會越開越大,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四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夙愿。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不懈努力,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這就說明,中國共產黨人抓住了社會主義本質,體現了初心和使命。
(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10月11日)
張世飛: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趕考”的四個新轉變
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牢記“趕考”使命,抓住“趕考”機遇,不斷以新氣象應對新考驗,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新時代具有新特點,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需要應對一道道新的“必答題”。一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趕考”的新使命。立足新時代,站在實現“強起來”的起點上,并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中國共產黨人在“趕考”路上必須肩負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歷史使命。二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趕考”的新機遇。應保持戰略定力,贏得戰略主動,確保中國發展的航船始終堅定地朝著我們黨確立的宏偉目標揚帆前行。三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趕考”的新考驗。既要有如履薄冰和居安思危的意識,打好防范抵御的準備之戰,也要有應對考驗和化解風險的秘訣,打好化險為夷的戰略之戰,始終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四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趕考”的新氣象。要以新氣象應對新考驗,確保黨始終是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經得起各種考驗的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勇于“自我革命”,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正視、查找和解決黨內問題,以釘釘子的精神做實、做細、做好管黨治黨工作,以堅定不移的決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
(來源:《南方》2019年第19期)
郭辰:偉大民族精神的三重維度及其時代價值
在中華民族綿延悠久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培育、繼承、發展起來了偉大民族精神,這就是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偉大民族精神具有歷史、現實和未來三重維度,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偉大民族精神具有時代價值。始終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及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發展歷程中,厚重的物質文化孕育了偉大民族精神,而偉大民族精神又始終支撐并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弘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為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提供了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方案”需要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從為人民謀幸福,到為民族謀復興,再到為世界謀大同,新時代的中國正肩負宏大使命,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展現出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而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是為“中國方案”注入文化自信的價值指引。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歷久彌新,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本質要求,集中彰顯了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念。
(來源:《理論導刊》2019年第8期)
蔡昉:從發展成就看中國經驗的世界意義
新中國70年創造了人類歷史罕見的發展奇跡,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并上升為中國智慧,產生了與中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相匹配的世界意義。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不僅對于我們自身進一步前行彌足珍貴,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探索的中國貢獻。從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實現了一系列從獨立自主的“第一次”到進入世界科技前沿行列的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以其持續健康增長、規模擴大和全球占比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對世界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也應當對于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以其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促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為主體的新興經濟體乃至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趕超,使得以往只是理論上成立的全球經濟趨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世界經濟多極化的格局相應形成。除了以物質產出的方式對世界經濟做出貢獻之外,得以創造中國奇跡的改革開放經驗和促進發展理念,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規則制訂的話語權、對發展觀念的有益見地和對循例的建設性建議,都是對世界經濟的公共品貢獻。中國是迄今為止唯一經歷了經濟發展由盛至衰再至盛,并且接近于完整經歷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從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階段,即將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大國。由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表達的中國經濟由衰至盛的后半程,無論從時間之短暫還是從規模之巨大來看,都堪稱人類發展歷史上的奇跡。
(來源:《北京日報》2019年10月14日)
朱兆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成功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同時也是一條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成功之路。從價值層面來看,這一發展道路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國家利益整體為上的理念,以及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個人自由創造的理念,能夠很好地融合起來,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全體中國人的最大利益和最大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一條蘊含著獨特中國價值的成功之路。中國人民有著一個共同的國家利益,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近代以來中國被動融入世界現代化發展歷程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一個強大的國家權力是能夠動員和組織人民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政治基礎。這樣一種認知不僅是當下全體國人的訴求,而且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已經逐漸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訴求。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現代化獲得成功的主要動力。與注重國家整體利益的價值一樣,自由的價值同樣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價值。與西方自由價值作用所不同的是,我們把以個人自由創造為核心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很好地融合起來,融合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全體中國人的整體利益之中。個人利益至上,從來不是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和諧才是立命之本。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社會平等價值,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突出。馬克思主義注重社會公平的價值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國家利益整體為上的核心價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引領之下,實現了高度的共振和融合。
(來源:《唯實》2019年第9期)
陳向陽:從世界多重矛盾演變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世界秩序深刻重塑,多次在國內外重要場合提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彰顯了世界視野與戰略眼光,應深入領會、從容應變。當今世界大變局之深、之廣、之劇,均為“百年未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呈現多個維度,既是多對矛盾的共同作用,亦是多個變局的疊加。其一,世界地緣經濟與政治重心“東升西降”,“東西矛盾”由過去的“西強東弱、西主東從”轉向如今的“東西平視”。其二,國際體系主導權“南升北降”,“南北矛盾”由過去的“北強南弱、北主南從”轉向“南北對等”。其三,國際關系行為體“非(國家)升國(家)降”。其四,世界經濟與科技動能“新舊轉換、新陳代謝”。其五,中西互動趨于“平起平坐”,“中西矛盾”與力量對比由過去的“西強中弱、西攻中守”轉向如今的“中西互有攻守”。其六,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日益突出與美國單邊主義甚囂塵上共同作用,令全球治理供給嚴重不足,“治理赤字”明顯增大,“供求矛盾”凸顯。正確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是把握世界大勢的科學方法論。不僅要看現在國際形勢什么樣,而且要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怎么樣,而且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國際亂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中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中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中國對外方針政策。
(來源:《旗幟》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