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來
人物名片
老郭
本名郭明明,廈門貓咪博物館負責人貓咪文化社區策劃人資深動物保護人士
老郭從來不鼓勵人們隨意去飼養寵物,包括出于本能而缺乏科學性地對流浪貓狗進行救助。“這種愛需要克制,而且需要很冷靜的思考過程。因為它不是一個把戲,是一條生命。”
老郭是資深動物保護人士,被大家熟悉的身份是“頂澳仔貓咪博物館”館長。要不是因為這次“愛貓”主題,我一直不知道在黑臉(我的上一只貓)去世后的一年時間,老郭執著尋找導致它去世的真正原因。他認為真兇可能是長期食用網購的假貓糧,導致中毒。當寵物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一員,在這條“愛與陪伴”的情感主線下,衍生出一條更為灰色的寵物經濟鏈。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中國的寵物飼養普遍存在知識不足,經驗不足,配套不足。這個行業從食品到藥品長期存在魚龍混雜、高低不齊、監管不到位的問題。“當你對它萌發一種本能之愛,那么接下來你需要反復確定的是,你是否真的有能力和精力來撫養接納無法用語言完成交流的這個小家伙。”
“如果你愿意,最好可以用領養的方式。”
為了培養大眾科學正確的救助理念,也為了紀念2016年去世的動物保護人簡稚澄女士,老郭成立“稚澄愛心貓屋”基金,用于流浪貓的科學救助。他還在貓街中心廣場樹了幾個宣傳板,普及科學救助的理念。比如宣講國際上“TNR”救助方式:Trap——仁慈的誘捕;Neuter——絕育和醫療處理;Release——放歸。并持續觀察、在食物匱乏季節給予幫助。此外,游客還可以掃描二維碼學習更多科學養貓和科學救助的知識。在頂澳仔一條不足200米的小街道上,大大小小住著上百只形態各異姿態萬千的“貓咪”。但絕大多數的貓咪僅僅存在于墻上傳說的一個故事,招牌上的一個形象,只有極少部分的真貓住在貓咪博物館中。和全國各大主打擼貓文化的咖啡館不同的是,頂澳仔作為主打貓咪文化的社區,街巷幾乎看不到幾只貓咪,更不要說許多年輕游客所設想的隨處可見可摸的貓。“一點都名不副實”這樣的抱怨,老郭聽了很多,但他絲毫不以為然。
老郭對公眾場合寵物與人類過多接觸持反對態度。“首先不衛生,這是常識。如果是食品店更是要有一整套嚴格的標準。目前在中國很難做到。其次貓是一種對氣味極為敏感的動物,它需要很長時間來確定一個味道。長期暴露于陌生環境和人群中會讓它們處于壓力之下,對它們的健康也會產生很大影響。”財富本身帶上人的氣息,就變得撲朔迷離。一場場因“愛”而生的相遇與相守背后,往往是一場自私的掠取與別離。喜歡就放肆,愛需要克制,更需要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