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羅元廷
“在所有動物之中,貓離人最近。人與狗之間需要繩子牽,而人與貓之間卻不需要,這是因為人與貓是被肉眼看不見的命運之線聯系著。”
日本畫家藤田嗣治是畫貓的好手。他認為“女人和貓是同樣的生物,到了晚上就眼睛發光”。在巴黎畫壇春風得意之時,藤田嗣治在豪宅里養了十幾只名貴的貓,日日觀察。從此,貓的造型在藤田的畫布上日益多了起來。連他筆下的巴黎女人,也似乎有了一張貓臉,給藤田嗣治的那種“靜宜美”風格,添加了一絲詭異。
成長在非洲的多麗絲·萊辛曾在《特別的貓》中記述了自己與貓一起走過的人生路:她小時候在農莊里幫父母處理繁殖過度的貓,成年后她也要像父母一樣順應自然規律。通過和貓的相處,她既直面了人性的本能和真實,也寄寓了對理想的追求,也是她在支持左翼政治、挑戰種族和女權話題的角色之外,構筑的最私密和溫柔的靈魂后花園。
鮑勃·迪倫一直養貓,最著名的那只叫“滾石”,出現在他的專輯《席卷而歸》的封面照片上。有人說,鮑勃·迪倫“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只剛剛從水里爬出來的貓本能地用最快的頻率抖掉身上的水一樣,把人們貼在他身上的東西抖得一干二凈”。在保持神秘冷淡的同時依然惹人喜愛方面,迪倫的本事跟貓不相上下。
法國奢侈品牌香奈兒前藝術總監,被國內時尚界尊稱為“老佛爺”的卡爾·拉格斐養了一只名叫丘比特的愛貓。它有兩位貼身“助理”,專門幫它打理毛發以及其他“美容”事物,并將它的日常活動記錄在案。它享受著普通人無法享受的頂級奢華生活。時尚教父已去,貓還在,也留下了一個爆炸性的話題:希望貓繼承他的巨額遺產。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貓奴,曾有報道說丘吉爾看人是這樣看:如果喜歡狗,就給他加 5 分,如果喜歡貓,那么就要給他加 20 分。在老爺子心中,喜歡貓的人大概更高級一點。丘吉爾晚年有個習慣,就是必須和貓一起吃飯,如果飯點到了貓不在,就讓傭人把貓找回來,然后再開飯。
豐子愷一生愛貓、畫貓、寫貓。他常常將貓當作家庭成員。正因為他的溺愛,這些“貪污的貓”們就放肆起來:將墨汁當水喝,將畫當零食吃,甚至經常到廚房偷了魚三五成群地分贓,無法無天,但豐子愷對此卻也無可奈何。他的作品《阿咪》讓他在十年動蕩間遭受了巨大批判,但他卻說“愛貓之人即使為貓送了命,大概也是死得其所”。
美國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的一生非常傳奇,而他與貓有關的故事開始于1937年。當時他與卡里斯·威爾森一起住在威爾森父親在高地上的一座小房子里,許多貓占領了這塊地方,他們就給其取名野貓山。當時正在打仗,韋斯頓的取景地羅伯斯角保護區被關閉了,他便將鏡頭對準了野貓山以及那兒的貓,他的貓咪照片都是嚴肅的藝術品。
季羨林養了十幾只貓,他覺得同小動物生活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他對貓體貼入微,關心備至,甚至引起了家人的反感。由于他從小離家,母親早逝,又經歷了長達65年的包辦婚姻,夫妻感情疏離,與兒女也是聚少離多。獨子季承覺得父親養貓正是家庭不和的導火索。“父親既然能與貓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為什么和自己的親人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