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生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淘寶打假”等關鍵詞就能發現很多“職業打假人”的聚集群。進群要先了解“行話”,例如最基本的“吃貨”,意思就是收貨后申請退款不退貨;另外還有“上車”,意思是組團一起下單“打假”;“下車”則是行動成功;“車票”的意思是“上車”交的“學費”。
打開群文件,這里有大量的“打假攻略”:操作流程、電商平臺規則和相關法律法規等文件。群成員中,甚至有自稱法律咨詢或是食品檢測等領域“職業打假”需要的“專業人才”。
“職業打假”的主要種類有“吃貨”、索賠和“極限詞”舉報等類型。群內聊天記錄以兩類最為常見:一是新手在群內分享電商賣家的商品圖片,問:“這個可以打嗎?”二是老手們在群內發:“帶車吃貨,需要的私聊?!睘榱俗C明“實力”,群內也常能見到老手發退款成功的截圖。
如何能夠實現“退款不退貨”?群內總結了一套經驗:先是選單,然后“套話”,讓賣家明確承認是精仿或者1比1高仿,隨后截圖、舉報,再和店家進行協商?!肮ヂ浴崩锾貏e提醒,“一般建議拖時間,盡量不要申請電商平臺介入”。因為平臺介入后,如果只有賣家聊天承認售假截圖來當證據,一般會判買家退貨賣家退款。
如果“吃貨”成功,就會出現群里的另一樁“生意”:“打假斗士”賣假貨。常有人在群里出售自己“打”來的“戰利品”。也有人求購商品,例如“數據線壞了,誰幫我打一條?”
“騙術”還有很多,例如召集大家“上車”收了“車票”后,能不能“下車”就不管了,這就催生了群里的另一份“工作”——擔保。還有人揚言能解鎖限制下單,也常被證明為騙子。部分群內還流傳著一份那些常常得手的騙子“黑名單”。
“職業打假人”另一種套路是索要數倍賠償,群里“攻略”介紹,這需要熟練掌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還需要出具相關證明,因為證明難辦,這屬于“高階操作”。“職業打假人”一般會向工商管理部門進行舉報,借此來威脅賣家進行私了;有時為了勒索商家,還有人甚至擅長偽造鑒定證書。
對上述“業務”,有人如此總結:“總的來說,一般如果不是商家主動賠償,索要賠償大多通過打官司的方式?!苯又陀腥苏f,打官司時間長,成本高,如果沒有那個“膽子”和“能力”,就老老實實“吃貨”。
舉報“極限詞”的依據是廣告法,相關法律條文原本是為了防止生產商、廣告商通過夸大的宣傳詞語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性消費。部分“職業打假人”利用這一點,對含有極限詞的商品進行舉報。他們將關鍵詞、文案、圖片等等以侵權、虛假宣傳等方式對電商賣家進行索賠。如果賣家認栽、賠錢,他的麻煩可能沒完沒了——可能很快會有其他“打假人”聞風而至,進行“接力式”威脅。
當然,這類“打假人”也有害怕的時候。曾有電商賣家對一個“職業打假人”展示報警的回執單,嚇得對方立馬作罷;還有一個學生,因為“吃貨”失敗卻又心有不甘,給賣家退貨時寫虛假退貨單號,卻因填寫了真實姓名和學校地址,被賣家反過來威脅向學校舉報,這名學生驚慌中來求助群友,卻只收到一陣對“菜鳥”的嘲諷。
有工商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職業打假”行為在讓商家對網頁廣告宣傳和產品質量方面有所警惕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很多參與者現在的行為,是打擦邊球,通過投訴來牟取私利,甚至進行敲詐勒索。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表示,“職業打假人”日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擾亂了正常的經營秩序,給一些地方的執法和司法帶來了干擾?!啊殬I打假人以盈利為目的,這與消費者依法投訴,行使公民的監督權存在區別?!?/p>
薛軍建議,監管執法部門要把工作精力主要用于執法監督上,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各種來源的舉報,一旦確實發現問題,即使舉報人撤訴也應繼續追查,這樣做也能有效壓縮惡意打假的牟利空間。
(摘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