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聊不及
從1984年9月國際刑警組織大會討論我國入會申請并獲通過以來,中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已經35年了。那么,當初我們是如何加入國際刑警組織的,其間有哪些波折與故事呢?
1/“國際刑警組織”是如何成立的?
一提起“國際刑警組織”,人們的腦海里不免就會浮現出另一個詞——“紅色通緝令”。那么,國際刑警組織是個啥機構呢?它是何時出現的,職能又是什么呢?
國際刑警組織是“國際刑事警察組織”的簡稱,成立于1923年。國際刑警組織最初名為國際刑警委員會,其職責是專門調查及打擊跨境罪案,其總部最初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德奧合并后,其被德國秘密警察接管,成為蓋世太保的一個分部。二戰德國戰敗后,英國、法國、比利時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刑事警察成立了,新的組織沿用“國際刑警委員會”的原名。1956年,該組織更名為“國際刑事警察組織”,1989年總部遷到法國里昂。
其實,國際刑警組織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1914年4月,在摩納哥親王阿貝爾一世的倡議下,24國警察機關的首腦云集賭城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議題就是創立一個共同的組織機構:以搜集情報和進行咨詢為目的,服務于各國的警察機構。最終,大會決議第一次表達了不同國家的警察部門協同打擊國際犯罪的愿望。后人把這次會議稱作是“第一次國際刑警大會”——這就是國際刑警組織的最初狀態。
1923年9月,“第二次國際刑事警察會議”在維也納召開,在維也納警方主席的倡議下,“國際刑事警察委員會”于當年9月在維也納成立,并通過了組織章程共10 條。奧地利警察總長奧斯卡·杜絲勒出任“國際刑事警察委員會”的首任秘書長,從而宣告“國際刑事警察委員會(國際刑警組織)”正式成立。
2/“國際刑警組織”是干啥的?
國際刑警組織的宗旨是保證和促進各國警方之間最廣泛的相互支援與合作,建立和發展有助于有效預防和打擊普通犯罪的各種機構和制度。
由于國際刑警組織需保持政治中立,它并不會介入任何政治、軍事、宗教或種族罪行,也不會介入非跨國罪案。其目標是以民眾安全為先,主要調查恐怖活動、有組織罪案、毒品、走私軍火、偷運人蛇、清洗黑錢、兒童色情、高科技罪案及貪污等罪案。
“紅色通緝令” 是國際刑警組織的“神兵利器”,所謂“紅色通緝令”,規范叫法應該是“紅色通報”。紅色通緝令是由當事國國際刑警組織中心局局長和國際刑警組織總秘書處秘書長共同簽發, 成員可以進行臨時拘留的國際證書。有效期為5年,可續期,直至緝拿歸案為止。
除了“紅色通報”之外,還有其他顏色的通報,不同顏色代表的含義也各不相同。
紅色通報:直接拘捕和引渡通報;
藍色通報:協查犯罪嫌疑人通報;
綠色通報:防范危險分子流動通報;
黃色通報:失蹤人員信息通報;
黑色通報:發現尸體請求確認身份通報;
紫色通報:犯罪手段和犯罪技術通報;
白色通報:藝術品和收藏品盜竊通報;
橙色通報:恐怖分子流動通報。
3/中國是如何加入國際刑警組織的?
“國際刑警組織”雖然早在1923年就成立了,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卻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國際關系的變化和國家間的頻繁往來,跨國性犯罪開始向國內滲透。加入國際刑警組織、與外國同行攜手打擊各類國際刑事犯罪活動,就成為公安機關所要面對與解決的重大課題。
自1978年開始醞釀、準備開始,到1984年9月5日第53屆國際刑警組織年會上正式接納中國為成員國,時間已過去了40多年了,期間的磨合與合作,是日趨和諧。但是,據時任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國際警察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首任局長劉文的回憶,當年我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1982年秋,經批準,時任治安局副局長的高旭專程赴國際刑警組織總部與秘書長博薩會晤,中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經過5年多的醞釀準備,中國加快了申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的步伐。在第53屆國際刑警組織年會即將在盧森堡召開前,公安部派出了精兵強將奔赴國際刑警組織做工作。經過有關部門馬不停蹄地工作,最后有91個國家明確表示支持中國的加入。為此,公安部決定派代表團參加國際刑警組織第53屆全體大會。
1984年9月4日下午,國際刑警組織大會召開。由于沒有參加會議,我國代表團一行焦灼地在大使館里等消息。很快消息傳來:大會沒被批準中國的申請。時任代表團團長的劉文馬上請南斯拉夫代表團來使館了解情況并磋商對策,一直談到深夜。中南兩方接著開始起草向大會的聲明稿,然后再譯成法文、英文,提交給大會,充分闡明理由。
第二天凌晨,盧森堡當地的報紙并沒有報道大會細節,只是發了個“中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問題十分棘手”的消息。正當大家在房間里討論應對措施的時候,9時30分,電話響了,是斯里蘭卡刑偵局長跑到大會場樓道里打來的電話,說中國入會的申請剛剛通過。
一夜之間,怎么會突然有了這么大的轉機呢?個中緣由,直到10年之后才得知,是由于當初的計票出了錯,第二天重新投票后,中國才順利入會的。
3/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后如何合作?
雖然加入國際刑警組織的路有點曲折,但加入之后,我國一直積極參與并推動國際刑警組織的各項工作,在該組織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84年11月,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在北京成立,1986年和1995年,又分別在廣州和上海設立了聯絡處,此后,又繼續發展壯大,在地方公安機關建立了25個國際刑警聯絡處。
我國自加入國際刑警組織以來,通過和國際刑警組織的合作,我國警方破獲了多起重大案件,1988年,首例成功押解潛逃國外罪犯回國,這為我國與尚無引渡條約的國家警方合作,成功實現變通引渡、追捕押解逃犯回國,提供了經驗。
僅2015年4月22日,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就集中發布了針對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國家工作人員、重要腐敗案件涉案人等人員的紅色通緝令。2016年5月到10月的“獵狐行動”,就有634名在外潛逃的罪犯被從67個國家和地區抓獲歸案。現在中國每年和國際刑警組織合作偵破的案件大概有3000余起,發出的紅色通緝令約有600余件。
2017年9月26日,國際刑警組織第86屆全體大會在北京開幕,中國警方在國際刑警組織中的地位與重要性日益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