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拾遺
01
昨天無意中看到一則新聞:“大衣哥怒曬村民七年欠條。”
大衣哥,想必大家都認識吧,就是當年在《星光大道》一炮走紅的朱之文。
朱之文走紅后,參加了一些商演,也掙了一些錢。朱之文掙錢后,并沒有忘記回報鄉親,他出錢給村里修了橋鋪了路。
鄰居和村民們找他借錢,他一聲不吭就借了出去,最多的一戶借了他50萬。
幾百萬借出去了,但村民們就像用自家的錢一樣,沒有一個有要還的意思。
這幾年,大衣哥商演越來越少,手里逐漸拮據起來。
他去找這些村民還錢,可村民們都不還,有的村民甚至還罵大衣哥:“他應該給我們每家人配輛小轎車?!?/p>
七年要賬無果,無奈之下,大衣哥曬出了村民們的欠條。
“太讓人寒心了?!?/p>
村民們為什么不愿意還錢呢?
“他這么有錢,給我們花花又怎么了?”
02
大衣哥的這條新聞,讓我想起了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
家住杭州市濱江區的黃女士,駕駛寶馬車行駛過一個路口時,一輛電動三輪車迎面開了過來。
開車的是一個小伙子,一邊開車一邊玩手機。
黃女士見狀一直按喇叭,希望引起小伙子的注意,可小伙子玩得太入神了,根本沒有注意到喇叭聲,結果三輪車啪一下撞上了寶馬。
寶馬左前車燈外殼破碎,修好要花13000多元。
但小伙子卻拒絕賠償,他理直氣壯地對黃女士說:“你這么有錢,你也不差這點錢,為什么一定要讓我賠,我上次撞了保時捷都沒有賠這么多,你為什么讓我賠這么多?”
這個撞寶馬車的小伙子,跟借朱之文錢的村民,有著一樣的邏輯——我窮我有理,你富你活該。
03
我為什么要說這兩件事情呢?
因為“我窮我有理”這樣的道德綁架,在生活中越來越普遍。
比如,作家“曲之刀”講過一件事:
她有一個室友,無論吃還是用,能蹭多少蹭多少。
一開始經常偷用大家的化妝品,到后來甚至還會順手牽羊。
另一個室友H找她理論,她竟然大言不慚地說:“是我拿的,怎么了?你家那么有錢,還在乎這點兒東西?我家窮,你好意思跟我計較?”
事后,她還到處去說:“H就是一個極品,只不過用了她一點化妝品,就跑來興師問罪,果然是越有錢,越小氣。”
本來是她不對,結果H反倒成了壞人。
類似這種“我窮我有理”的例子,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如果我們找這種人理論,他們就會以“窮”為武器,大言不慚地對我們進行道德綁架。
04
還有一部分人,跟“我窮我有理”有著一樣的邏輯。
這部分人叫“我弱我有理”。
比如,安徽盲人讀大學事件。
安徽一位盲人考上了某所大學,由于學校寢室沒有專門的殘障設施,于是校方就與盲人父母進行溝通,決定為其在校外租一套房子,空調、洗浴等設施都很齊全,房子與學校也僅有一墻之隔,由盲人母親進行陪讀照顧。
學校承擔全部房費,并給盲人學生配備特殊教師團隊。
盲人父母一開始同意了,但沒過兩天就不滿起來,要求學校提供護工、助殘車和導盲犬。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很氣憤,覺得盲人父母有點過分了。
校方沒辦法滿足他們的要求,于是他們就四處找媒體投訴,說學校照顧不周、歧視殘疾人。
他們的邏輯就是:我弱,你們就應該遷就我、照顧我。
05
喜歡進行道德綁架的,不僅僅是“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還有“我老我有理”“我小我有理”“我沒文化我有理”。
于是,我們便經常遭遇這樣的事情:
“你現在這么有錢,我花你點怎么了?”
“我這么慘,讓你幫幫忙不應該嗎?”
“你這么年輕,不應該給我讓個座嗎?”
“孩子這么小,你就不能讓著點他嗎?”
“你是男人,怎么能和女人一般見識?”
“你是讀書人,怎么能跟我這種沒文化的人計較?”
……
窮、弱、老、小,等等,就這樣成了一些人的擋箭牌和護身符。
因為我窮、我弱、我老、我小,所以你必須無條件幫我、寬容我、讓我占便宜,不然你就是摳門、小氣、沒禮貌、沒道德、沒良心。
可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啊,憑什么我就要讓著你?
強者幫助弱者,富人幫助窮人,只是情分,不是本分。
06
我再講兩個故事吧。
第一個是重慶吳恒忠的故事。
2001年,60余歲的吳恒忠夫婦,為了減輕兒子一家的負擔,跟兒子吳君分了家自己過。
分家后,吳君四處借錢,蓋了新房和買了一輛貨車。
2003年4月,在一次運輸中,吳君出了車禍,當場身亡。
吳君走了,但留下了19萬元債務。
借錢給吳軍的人唉聲嘆氣:“這下完了,錢都打水漂了?!?/p>
就在這時,吳恒忠上門了。
吳恒忠挨家挨戶詢問:“我兒子借你家錢了嗎?”
如果借了,他就用筆記下來。
“當初吳君借錢時,人家是相信他才借的,人死了賬不能了?!?/p>
吳恒忠決定替兒子還債。
他跟妻子每天起早貪黑,開墾荒地,種菜還債。
足足用了9年,吳恒忠才替兒子還清了債務。
“這下心里就踏實了?!彼f。
第二個是許濤的故事。
2012年,曾鵬宇在逛微博時,無意間看到了一個“借款承諾”:
“雖乳臭未干,但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籌借善款。因為哪怕僅僅是一塊錢一毛錢,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也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您給我一個詳細的賬號,我會在3~5年內把錢打給您。因為是借,我承諾每年支付5%的利息給您……”
承諾是一個叫許濤的大學生寫的,他父親得了白血病,急需40萬元做手術。
許濤家里很窮,迫不得已,他只有通過微博“借錢”籌款。
曾鵬宇有點感動,就捐了一筆錢。
捐完錢后,曾鵬宇很快就忘了這事。
2015年5月9日,曾鵬宇突然接到一個電話:
“您好,我叫許濤……我是來還錢的。”
曾鵬宇以為是詐騙,立馬掛斷電話。
可許濤還是不停撥打過來,曾鵬宇只好再次接起電話。
一番交談后,曾鵬宇終于記起此事。
許濤說:“今天我把錢還給您?!?/p>
曾鵬宇說:“不用還了。”
但許濤堅持要還,曾鵬宇只好把賬戶給他。
一會兒,曾鵬宇就收到了錢。
這筆錢,比他的捐款多了10%。
許濤在匯款留言中寫道:“兩年,每年5%的利息,謝謝您?!?/p>
我敬佩吳恒忠和許濤這樣的人,“我雖然窮,但我有底線和尊嚴”。
07
“印度的良心”阿米爾·汗,在《真相訪談》節目中,跟一位博士探討尊重老人的話題:
有次講座,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問我:“先生,我們應該尊重長者嗎?”
我說:“不?!?/p>
在我們的文化中,尊敬是應該的。
但是尊敬什么呢?
尊敬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年齡。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正確,那么不管他多大歲數,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責他。
特別喜歡阿米爾·汗對尊敬的詮釋。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所謂平等,就是窮人不占富人的便宜?!?/p>
真正的平等是大家心里都得到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