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中對見義勇為人員重新進行科學界定,將“不顧個人安危”表述刪除,同時進一步強化對見義勇為人員的保護和優撫。
長期以來,不少人對見義勇為一直存在著認識偏差,習慣于把它與“舍己為人”“不顧個人安危”緊緊捆綁在一起,似乎救人者的行為越勇猛越好,越壯烈就越偉大。影視作品中,有這樣的情節可以說是劇情需要,更具藝術感染力,但放在現實生活中,卻導致諸多弊端。例如在不具備相應能力、方法的情況下,僅憑一腔熱情冒險做好事,結果反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和犧牲。
僅在江蘇境內,類似悲劇就已經屢次發生。2002年,高郵11歲少年夏世祥為救同伴溺亡,被授予“見義勇為”和“革命烈士”稱號;2008年,高郵13歲少年郭壽榮為救同伴溺亡,被授予“見義勇為好少年”稱號。他們的勇氣、品德理應得到褒獎肯定,但這并不是最理想的結果。
多維解讀
1.見義智為。挺身而出、樂于助人是必須的,但也要冷靜考慮現實條件、客觀規律和自身狀況。尤其是對未成年人來說,保護好自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見義智為并非排斥、否定見義勇為,而是一種進步和升華,以更清晰鮮明的導向,鼓勵人們在保護自身、沒有明確危險的情況下,選擇科學、合理、正當、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救人。量力而行,有勇有謀,才能更好地弘揚美德,利他利己,綻放更加燦爛的人性光輝。
2.尊重生命。羅曼·羅蘭說:“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英雄也不例外。新版條例刪除“不顧個人安危”表述,摒棄越壯烈越英雄、越英雄越好漢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正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我們每個人都是經過母親十月懷胎而生下的,是母親經過十個月辛苦的孕育,才擁有我們這鮮活、美麗的生命。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都有天生存在的價值。我們應該尊重生命,呵護生命,不能盲目鼓勵人們去做超出個人能力的事,更不應強人所難、求全責備。救人者首先要確保自己的安全,這應是見義勇為的基本常識與價值底線。每一個救人者都應當珍惜自己的生命。
適用話題
見義智為 尊重生命 以人為本 理性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