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今年八十多歲了,滿頭銀發,慈眉善目。奶奶有七個孩子,四個兒子,三個女兒,我爸爸排行老三。也許是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印象中她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別扔,別扔,還能吃,我們吃。”當然這“我們”只包括她和爺爺。爺爺是一位退休教師,其實他比奶奶更省儉。一次,在一個還不是蕓豆上市的季節,奶奶多買了幾斤,爺爺覺得太貴,硬讓奶奶退回去,弄得奶奶氣了好久。
奶奶時不時地提起爺爺,言語中充滿自豪:“你爺爺那時的工資才幾塊錢,學校離家幾十里,一個星期才回家一趟,都是步行,我一生氣,賣了喂了一年的大肥豬,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他是我們那里第一個騎上自行車的人。”奶奶一邊說一邊還得意地瞥爺爺兩眼,“當年割麥子時,別人最羨慕我們家啦!就我們家的自行車多,齊刷刷往地頭一放,別提多好看了。”每每說到此處,奶奶的音量就會提高許多,“我們家的黑白電視機,都是搬到院子里放,全村人每天晚上都像看電影一樣準時坐滿院子。”爺爺呢,無論奶奶怎么說,只是呵呵地笑。
從奶奶一遍又一遍的述說中,我依稀可以想到年輕時的奶奶是多么能干、多么要強!于是,“了不起的自行車”、“全村人一起看電視”成了我對奶奶那個時代最深刻的印記。
可在爸爸的記憶里最難忘的卻和爺爺有關。爸爸說,當時最盼望的就是爺爺周末回家。因為只有爺爺回家了,才可以吃一次“炒雞蛋”。后來爸爸長大了一些,隨爺爺去學校上學。那時最幸福的事就是去伙房吃“白饅頭就咸菜”。盡管如此,就已經足夠讓他的小伙伴們羨慕嫉妒恨了。
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感嘆自己的小幸福:上下學坐的是舒適的汽車,吃的是可口、營養均衡的飯菜,穿的是嶄新漂亮的衣裳……
一幅畫面浮現在我腦海中:璀璨的焰火中,一個個大腳丫大踏步而來,又漸行漸遠……奶奶、爸爸、我,三代人對生活的記憶,表達著各自時代對生活的期望,這不就是我們家的一串生活大腳丫嗎?記錄著我們生活的變遷,見證了人、事、物,乃至一個民族的成長。
我們一直走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如今強起來的路上。不論時讓奶奶引以為豪的“自行車”,還是惹爸爸的小伙伴們垂涎三尺的“白饅頭”,在今天看來,只不過是平常人家最普通的生活。這其中凝聚著許多人,特別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
時值“兩會”勝利召開,各位有識之士齊聚北京,他們研究立法議案,商討國計民生,枝枝葉葉關情,字字句句擔當;他們目光篤定,絲毫不敢懈怠,因為他們知道我們還有太多的夢想需要實現……
鮮紅的國旗,鏗鏘有力的國歌,盡職盡責的代表。這是三月最美的一幅畫,透過這幅最美的畫,我仿佛看見東方的一輪紅日已穿越黎明,撥開云霧,正欲一躍而上!
乘著三月的春風,我也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讓我們的大腳丫更堅定地踏向未來!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奶奶一樣自豪地告訴后世子孫:“我們家第一次……”
作者簡介:張家維,男,籍貫: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學歷: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