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嵩山歷史文化悠遠而厚重,儒、釋、道匯集于此,自然生態風景秀麗,人文景觀也毫不遜色,各種古跡遺址猶如星羅棋布,因而是省內知名的“文物寶藏”,也是國家著名的“文物之鄉”。
關鍵詞:嵩山;歷史;文化;資源;構成
嵩山,地處中原,因而又被世人稱之為“中岳”。其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其地處兩大古都洛、汴之間,固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譽。嵩山景區,含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16處,各類廟宇、寺觀、宮殿32處,塔室景觀二百多座,遺址17處,集宗教、武術、古都文化于一體。
1、宗教文化
在嵩山宗教文化中,佛教的影響可謂深遠。享賦中外的禪宗祖庭曾坐鎮其中,也有高僧達摩于此處傳授禪宗。在嵩山眾景點中,大法王寺為我國首座菩提道場。嵩陽書院為我國著名的儒學薈聚勝地,古時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等均在此講學,使之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內涵,被稱為“宋四大書院”之一。安陽宮,融佛教、儒教、道教三教于一體,其內同時供奉釋迦摩尼、三皇、孔子等神像。道教“第六洞天”——中岳廟,古時是歷任皇帝祭祀山神之地,被譽為“小故宮”。少林寺中的三教九流混元圖,顯示了儒釋道三大文化的融和發展,體現了古時的文明和智慧結晶。
2、武術文化
嵩山少林寺的武術文化源遠流長。明末清初時期,陳元贄在少林寺習武,1635年,陳氏東渡大和居于東京國昌寺,以授武為生。陳氏在當地被譽為“少林武術之祖”。清朝后期,武術文化隨華人南遷而開始傳入東南亞各國。自1930年后,大和民族宗道臣遠渡來華,并專門前往嵩山少林寺習武。1946年,宗歸國,1947年,其在家鄉開設“日本武術聯盟”,發展至今,已收拳士逾140萬,日本全國分支超2700個,全球十多個國家均有其分支。自1982年,影片《少林寺》一鳴驚人之后,嵩山少林寺在海內外一舉成名。隨后,嵩山少林寺武術表演團成立,開始出訪各國、各地區表演,旨在傳承中華武術文化。不僅如此,鄭州開始舉辦國際少林武術節,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參加,聲譽滿載,這不僅是正義的象征,更是文化傳承的典范。
3、古都文化
嵩山文化的誕生、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古都文明的推進。正如景日畛所著《說嵩》中提到的:“中岳勝名,初無定所。王者宅中定鼎,郊坼所賴,即曰中岳。”自北宋成立后,古都開封封都,嵩山于兩京間,成為北宋皇陵之所。不論漢朝,還是唐朝,對于嵩山祭祀、封禪、巡游均十分青睞。漢明帝推進了法王寺的建設,魏明帝著手明練寺的修建、宣武帝、孝文帝、武則天等,分別打造了嵩岳寺、會善寺、三陽宮等,如此種種無不體現了歷屆帝王對于嵩山這一文化之地的青睞,這里有著封建王朝千年沿襲下的文化習性,具有十分濃厚的皇權色彩。
3.1 天文文化
嵩山觀星臺遺址,可謂國內現存至今歷史最為悠久的天文臺,其內設兩大建筑:測景臺、觀星臺。前者于公元前11世紀建設,含臺座、石柱兩大構成,石柱頂部屬于樓宇式蓋。后者建立于1276到1279年,由國內古代享負盛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建立。旨在對日影加以觀測,為農業生產提供天文信息。觀星臺高逾一千二百米,屬于磚石砌筑結構,包括臺體、石圭兩大結構。臺體為覆斗狀,上、下存在顯著收分特征,與宋元朝建筑特點相符。頂置觀星、測影室,具有觀星、測景兩大功能。郭守敬曾于此觀測得大量數據,繼而編制了《授時歷》,可謂當時最為先進的天文歷法,曾傳播至日、朝、越等國,極具科研價值,較16世紀末歐洲格列高利歷法而言,要早二百余年。
3.2 封禪文化
作為一種古人十分崇拜的祭典文化,祭祀活動所針對的對象眾多,有天地、有日月、有星辰、有山石、也有雷火。對于祭山而言,是供奉山神,以求風調雨順,屬于古人對于山岳的信奉、崇拜。就我國祭山活動而言,歷史悠久,自上古時期已有,形式也隆重異常。正如《山海經》中所提到的:“苦山、太室、少室,皆冢也,必祠之:陳牢之具,獻以吉玉。”即苦山、太室、少室等山岳均為山之宗主,必須祭祀其神,應以豬、牛、羊完備的太牢,還應以吉祥的美玉環陳來供奉。
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封禪成為古都帝王太平年間、祥瑞之時必辦之大典。不少帝王,為宣揚“皇權神授”之可信性,都會定期舉辦盛大的封禪活動,已達到“天命授為王,告太平于之,報群神之績”。面對這種“大統”思想的潛移默化,五岳封禪漸而成為社稷之本,縱然隨后改朝換代變更如此。
3.3 遺址文化
就嵩山而言,在其大小山體之間,夾帶著較為廣闊的平原、低丘,此地水路、平臺廣布,極利生存。早在五千多年前,該地區四周輻射而形成的中原文明引導下,古中華文明誕生、發展起來。嵩山地處中原要塞,各地人們生息交流,文化傳播,均需途徑此地,因此,嵩山文化圈日漸形成。隨后,新舊石器文化誕生,嵩山催生了三代文化,并成為其傳播中樞,而中原文化及周邊文化的互為作用、補充、融合,匯聚成以之為核心的多元化璀璨的中華文明。
鄭州、洛陽、開封,這三大古都均矗立于嵩山四周,其下殘存的遺址異常豐富,有夏期早都王城崗,也有西周時期的負黍城,有春秋時期陽城舊址,也有綸氏城、古黃城遺跡。其中,當屬王城崗最具歷史文化價值,其作為夏朝文化之核心,隸屬嵩山之境內,可見,古人所云“嵩山文化圈”的確存在,也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不容磨滅的一色。
3.4 古建筑文化
嵩山境內,古塔群量多質優,漸成規模,極具藝術研究價值,被后世稱為古建筑之藝術瑰寶。嵩山的各類古塔,從年代來看,縱橫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塔體形態優美,有六角形、八角形,也有圓形,有密檐式、樓閣式,也有藏式,造型各異,精彩紛呈。其中,當屬嵩岳寺塔的歷史最為悠久,該寺以塔為核心,四周布設佛寺,這種格局可謂我國現存佛塔寺中的唯一僅有。其是我國木塔向磚石塔過渡、轉變的證明。該塔的橫截面為十二邊形,外部分為寶剎、塔身、塔基、密檐四部分,結構嚴謹而精密,磚塊間層疊砌筑,同現代建筑結構原理相符,代表了我國建筑設計、制造水平的頂峰。
參考文獻:
[1]劉保亮.文化場域中的嵩山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學術交流,2013(07):134-137.
[2]孫少夢.山岳崇拜下的嵩山景觀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