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新明
摘要:本文主要圍繞弘一書法作品的市場現狀、市場價格因素以及市場前景進行論述,讓讀者更清晰的了解弘一書法作品的價值,希望能給更多喜歡弘一書法作品以及想要投資的人們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弘一法師;書法;市場
藝術作品商品化,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早在唐代張懷瓘《書估》云:上估但有其象,蓋無其跡,中估乃曠世奇跡,可貴可重,有購求者,宜懸之千金。或時不尚書,熏蕕同器,假如委諸衢路,猶可字價千金”(1)。說明早在唐代時期,中國書畫藝術品市場上就開始呈現雛形。隨著明代中期以后城市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使藝術作品商品化日益激烈。商品市場的日益平民化,由公家典藏向私家典藏轉化,市場的需求導致一些以賣書畫作品謀生的職業畫家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導致偽作制造的濫泛。盡管中國書畫市場起步較早,也曾經達到繁榮。由于清代的閉關鎖國,以及后期的戰爭打破了市場的平衡。隨著新中國成立,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促使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外開放使文化打破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藝術作品向國際化發展。藝術品市場20世紀90年代開始形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市場進行的如火如荼。書畫作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成為書畫市場的焦點,幾乎占據藝術品市場半壁江山。。如今古玩市場、畫廊、書畫商店、拍賣行都成為書畫交易場所。藝術品不斷的大眾化,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下藝術品不僅成為顯示身份地位的展示品,更多的人購買書畫作品收藏,作為一種投資手段。弘一法師在俗世間作為藝術天才,在出世間作為佛教高僧,為世人所熟知。弘一書法作品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書畫市場,受到書畫家、收藏家以及愛好者矚目。
一、近年作品拍賣情況
弘一法師生活于清末與民國初年,正值國家戰亂,并且弘一出家后書寫佛語與人結緣,并不像其他書畫家以自己作品作為謀生的手段。因此弘一法師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出現相對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書畫市場,其藝術價值逐漸被當代人所認知,近十年以來弘一書法在書畫市場上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筆者認為原因有兩個;一、弘一書法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書法精品以上千萬的價格拍出;二、弘一作為“律宗十一世祖”代表了佛教的印記,佛教作為人們祈禱平安、富貴的信仰,不敢肆意鼓吹市場以表示對法師的尊重以及內心的虔誠。因此相對于其他書畫家而言,減少了些許的水分。
從圖(4-1)中可以看出的2008年的成交額為358.84萬元,2009至2010處于相對低迷;2011年秋迅速上升,成交額4697.8144萬元,達到近十年以來的最高點。2012秋年迅速下降,成交額為24.014萬元;2012至2019年一直處于相對平穩的水平。2012年之所以明顯的突出,筆者認為原因有:
一、國家經濟問題。2008年經濟危機導致中國市場波動,中國經濟到2009以后年年慢慢回溫,藝術品市場也活躍起來。
二、書法作品精品出現。書畫作品的質量決定價格,2011年秋通過統計共成功拍賣18件作品,且精品較多,其中兩件作品拍出千萬元以上的價格。成交額的高低與成交的數量的多少并不是絕對的關系。如圖(4-2)所示根據雅昌拍賣網數據所統計(2005-2019)十五年以來上拍書法作品的數量以及成交數量。下面圖表中,一共29季度,有17個季度的成交數量超過上拍數量50%以上。從整個增減趨勢而言弘一書法作品一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2005-2008年間上拍數量較高,成交數量比例較大,成交率相對樂觀,整體保持相對穩定的局勢。2007年春季上拍數量44件,成交37件,成交率為84%;2009年兩個季度下滑嚴重,2009年春季上拍3件,成交2件;2009年秋季上拍3件,成交1件。2010-2015開始緩慢上升,從2010年到2012年四個季度上拍數量一年比一年高,之后在穩定中微微下滑。2010-2015年這一階段相比2005-2008年間,上拍數量明顯降低,2012年春季是這一階段上拍數量最多的,僅上拍33件,成交15件。
2006年又到達低迷狀態,2016年秋僅上拍7件,成交2件。2017年至今在平穩中下降。從宏觀上來看盡管上拍數量并不驚人,但整體勢態比較穩定,偶爾的低迷,但是時間較短。成交率也比較樂觀。拍賣的數量不是一個書畫家水平的體現,只能說明出現的頻率。表明其書法作品在市場上廣泛被人們接受。即使每年只出一件作品,出現必是精品,遠遠勝過市場作品的泛濫。
二、作品市場價格區間分析
書畫市場魚龍混雜,更是書畫家書畫作品的試金石。雅昌藝術拍賣網對弘一法師書法作品1993至2019年所有上拍作品中,成功拍出作品的價格做了非常詳細的記錄,自1993年弘一書法作品進入書畫市場以來,截至2019年3月,弘一書法作品共上拍1100件,其中成功成交666件,成交率為60.5%,成交總額16112.8萬元。為了使數據更加全面、精確,讓讀者對弘一市場正確認識,筆者根據雅昌藝術拍賣網所記錄的信息,將所有拍賣公司出拍的作品進行統計。通過市場上出拍的價格,筆者將價格進行區分,以1萬以下、1萬至5萬、5萬至10萬、10萬至50 萬、50萬至100 萬、100 萬至500萬、1000萬以上七個區間進行數據分析;將更清晰的展現弘一書法作品的價格比例。
由圖(4-3)餅圖所顯示,弘一法師書法作品成功出拍的數量共666件,在1萬元以下的共 109件,占據總數的16%;1萬至5萬元之間的共247 件,占據總數的 37%;5 萬 至10萬元之間的共141 件,占據總數的 21%;10 萬至50 萬元之間的共111 件,占據總數的 17%;50 萬至 100 萬之間的為348件,占據總數的 5%;100 萬至500萬元之間的共18件,占據總數的3%;500萬元以上的為共6件,占據總數的 1%。根據統計數據可以得出;弘一書法作品上拍成功作品中,大多數集中在1萬以下,1萬至5萬元之間,5萬至10萬,10萬至 50 萬元之間,占據總數的91%;50萬至100萬、100至500萬;500 萬以上之間的數量相對較少,僅僅占總數9%。足以見得精品之少。
通過價格區分顯示弘一書法作品價格差距非常之大,1萬以下作品中低至1150元成交,500萬以上以3072.8萬元的高價拍出。并且5萬元以下的作品占據總數的16%,可以看出弘一作品質量真偽雜糅,參差不齊。隨著市場的繁榮,有些人為獲取高額利益進行造假,甚至出現造假團伙,想在市場上渾水摸魚。當然書畫市場一方面是增強人們藝術審美,另一方面主要是當作獲利的手段。正如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有真品,偽作也隨之而來。一些有鑒別能力的購買者,可以識破其中的“貓膩”,當然也會有蒙混過關的偽作被人們購回家。因此降低弘一書法作品本身的價值。有可能導致真品以較低的價格成交,攪亂了藝術品市場。從價格區間來看,其中1萬至5萬、5 萬到之10 萬和10萬至 50萬這三類作品不乏弘一書法作品的佳作,占據比重的75%。50 萬至 100 萬、和100萬至500萬和500 萬元以上的作品為弘一作品的精品,比重為9%,相較于前兩者數量相差比較明顯。
三、市場前景
一個藝術家的書畫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持續保持活躍,并且對大眾藝術素養、文化思想產生一定影響,其根本原因是將其歸類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指書畫家本人的作品的藝術價值,歷史地位、人品等因素。客觀因素是指外部環境,如市場環境、經濟環境、政府政策等。具體認識并分析弘一書法作品的市場上前景要結合當下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結合分析,以做出更為精準的把握。
(一)作品藝術價值
作品藝術價值的高低,決定市場價值。弘一法師出生于天津的富商家庭,從小過著富足安逸的生活,即使在五歲時,父親筱樓去世,生活依然比平常老百姓生活富裕。五六歲開始跟其兄長文熙讀書,八歲讀《四書》《孝經》等,并且同時學習書法,十三歲習訓詁之學,同時學習各朝書法、以魏碑為主,用功甚勤,十五歲讀《左傳》等,十六歲習八股等。早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弘一的天賦異稟,為弘一的文學修養以及書法的功底打下深厚的功底。日本留學開闊了眼界,增加了閱歷,執教生涯豐富了生活。尤其是出家后“利他”的佛學思想,沉淀了其思想內涵。弘一法師的書法在的書法技成熟的基礎上,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最后通過佛法的熏陶,形成自己書法風格。弘一曾提出“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后文藝”正所謂書應以人傳,即使書品再高,人品不濟,也同樣不為人所稱道也。
(二)市場環境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強調“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國家大力支持是藝術品市場的強有力的后盾,為藝術品市場創造更為便捷的環境,書畫作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弘一法師書法作品作為藝術與宗教信仰的雙重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終上所述,弘一法師書法作品無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宗教價值、文化價值,還是本人的社會地位以及市場上的穩定性來看,具有很大的潛力。
注釋:
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0
參考文獻:
[1]徐建融《當代書畫鑒定與藝術市場》.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12
[2]林子請《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9
[3]趙樸初《弘一法師》中國佛教協會 1984.10
[4]張凱、若敏《花枝春滿了塵緣》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1.1
[5]秦啟明《弘一大師與十法師》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12
[6]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林子請《弘一法師書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11
[8]林子請《弘一大師年譜與遺墨》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6
[9]趙樸初《弘一大師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5
[10]弘一法師《日記三種》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