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甲骨文合集》34165號(以下簡稱《合》34165)拓片局部為例,經過釋讀,了解到當日商王擬在洹河祭祀并卜問用何牲品。這版拓片反映了殷商時代的祭祀用牲習慣以及常見的祭祀方式“尞祭”,確定了“洹”這一古代活動要址,由此可進一步推測當時祭祀文化,窺見殷商時代社會生活面貌一角,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甲骨文;《合》34165;殷商祭祀文化;尞祭;牲品
一、緒論
近年來學界對甲骨的研究日趨深入,甲骨形制、文例、文字考釋等各領域也逐漸形成體系,但仍有很多拓片雖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卻尚未被深入解讀。本文以《合》34165為例,以釋讀原始的甲骨材料為起點,透過文字所記錄的事件去探尋其承載的殷商時代生活風貌、祭祀禮儀等現象,以期為殷商社會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點參考。
二、《合》34165拓片釋讀
(一)甲骨部位與形制
依形態看,該版拓片屬于牛骨。以刻字的一面為正面,該拓片右邊有呈直角的缺口,初步認為是被削去的結締組織,則此骨為牛的右肩胛骨。依邊緣線條的弧度看,線條到了最底部還沒有收勢,且有殘字在最底部,因此可以推測下部有殘缺。
(二)所屬時代
依據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五期分法,筆者推測此版所屬時代為第四期,即武乙、文丁時期。首先,此版未刻出具體貞人,符合晚期無名組的特征。其次,從字體上看,“”即貞字兩豎比例明顯變長,與第四期的“貞”字特征吻合;同時,根據“尞”字形演變,“”形一般只出現在第四期及以后。再即從文法出發,據統計,第四期武乙時開始并大量使用“干支貞”的序辭形式,到了文丁時代又恢復大量使用干支卜的形式,但干支貞的形式還占有不少分量。可見用“干支貞”仍為第四期典型的前辭文例,與此版吻合。[4]種種跡象印證,此版屬于第四期。
(三)刻辭主要內容
參考《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拓本劃分成七部分。本文主要討論上半部分即五號到六號這一部分的內容:
戊子貞:其尞于洹泉大三牢,宜牢。三。戊子貞:其尞于洹泉三,宜。三。
首先對這一段卜辭內容進行簡單的翻譯:
戊子日貞人預測,(王)在洹河邊尞祭牛羊豕各一,適宜。
戊子日貞人預測,(王)在洹河邊用尞祭三羊,適宜。
這一部分貞問的內容是王是否能在洹河邊尞祭。前辭“戊子貞”交代了卜問的時間,貞辭“其尞于洹泉大三牢”“其尞于洹泉三”陳述了要貞問的事件,占辭“宜牢”“宜”記錄了對禍福的判斷。
這部分蘊含了不少信息。首先是記錄了洹河這一古老地名。如“江”“河”古代特指長江黃河一樣,此處的“洹”在當時專指洹水,今又名安陽河,位于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也即殷商故都。同樣的信息可在其他甲骨拓片(如《合》28182)中得到佐證。
其次是“尞”這一祭祀形式,《說文》解作“柴祭天也”,這是一種把玉帛、牛羊犧牲等放在柴堆上焚燒以祭祀上天、祖宗的形式,屬于殷商常舉行的祭祀之一。一般情況下,此祭祀形式與求雨密切相關。但在此版拓片中則是往四方行尞祭,推測與天子行田獵、封禪有關。據統計,第四期尞祭祭祀對象以自然神祇為主,占比五成以上。而各類受祭者,又以河、岳的比例最高。[5]因此,可以推測此處祭祀的對象便是洹河河神。
兩條卜辭闡述的內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在于祭祀所用的牲品。前一條為太牢,“牢”指古代祭祀或宴享時用的牲畜,牛羊豕各一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后一條為三,“”指經過特別圈養的、用于祭祀的羊,與“牢”音同。兩條卜辭區別在于祭品為牛羊豕各一或是三頭,以何者行尞祭更爲適宜。另外,又因古代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可以推知此卜主體是天子,也就是王。這一結論也與同一版拓片上的二三四號卜辭內容相呼應——它們都有明顯的主語“王”。
綜上可以推知,這版拓片的第五、六號卜辭記錄的事情經過是,商王打算在洹河火燒牛羊豕各一或三,祭河神以求出獵平安,卜問的結果皆為宜。
三、《合》34165所反映的上古祭祀文化
這版拓片中的第二部分內容提到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個是尞祭。在各類祭名中,“尞”是具有明確具體的施祭方式或目的者之一。第四期出現“尞”的還見于其它拓片,如:
己酉貞:辛亥其尞于岳一,卯一牛,雨?(合34198)
癸卯貞:其又于高祖,尞六牛?(合32302)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是牲品。《合》34165中呈現的牲品分別為牛羊豕與。而觀察第四期拓片中行尞祭時所用祭牲,常用的有牢、、牛、羊、豕,其中出現的頻率尤高。根據對各卜辭內容的分析,在武乙、文丁時期,畜牲中以牛牲為重,羊、豕次之。再細分,牢又重于牛,又重于羊。[5]將這一時期用牲規律抽象出來后,在面對其他未解卜辭時可以從其牲品來反推受祭者的重要程度。
本文釋讀了《合》34165的局部內容,其所反映的祭祀方式、用牲情況及祭祀選址,皆是上古祭祀文化的縮影。我們可以由此窺見,殷商晚期,帝王祭祀對象除了先王先妣,亦有自然神,一般選在所祭對象的附近;祭祀方式多樣,其中便有第四期常見的尞祭,這種祭祀方式至今仍有在一些地區使用,可見其經過了歷代沿襲,深深影響著文化的發展。
結語
甲骨上的文字記錄,是殷商文化被發現和解讀的重大線索。中國歷朝歷代,尤以殷商時期占卜興盛,記錄有序,這一特別的習慣成為后人得以追根溯源的契機。通過考釋甲骨文字,解讀大意,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當時的制度、文化一隅,再將解讀出的信息加以系聯整合,可逐漸還原出殷商時代社會面貌。這不僅是一段學術過程,更是一段文化探源的過程。每一片甲骨、每一個文字都蘊含著該時期的歷史與社會習慣,需要我們考辨字源以洞察背后積淀的文化。因此,深入解讀甲骨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
[2]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6
[3]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許進雄:許進雄古文字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
[5]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M].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作者簡介:潘瑋(1998-)女,漢族,廣東惠州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