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逢秀
摘要:對學生厭學問題要高度重視。觀察現象、深究原因、找出對策、采取課堂觀察、個性分析等教育研究方法,力爭找出滿意的答案。
關鍵詞:厭學;原因;對策;個案分析
學生厭學是當今中小學學生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小學高年級就已有所顯現,到初中階段,特別是中三表現尤其明顯。《新華網濟南9月9日電》:開學已經一周了,但是山東臨清市的一名初三學生還是不原到學校上課,沒辦法,家長領他找到心理醫生進行咨詢。據一項抽樣調查表明,目前有不少學生存在厭學情緒。許多教師十分憂慮,常聽教師抱怨,不是我們不愿意教、不想把學生教好。學生不想學,教學效果將會很不理想,情況嚴重時,特別不想學的人會站到學生的三分之一。可見,這個問題已該我們大家深思熟慮了。若不想出辦法盡快解決,將會對基礎教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
求知,培養能力學本領是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學生及其家長包括那些厭學的學生也應該知道,這些標題老師不知講了多少次。學習是如此重要,那么學生為什么會厭學呢?
一、學生為什么厭學
1、學生在校時間長。以小學為例,學生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前得吃好飯,外村的學生還要跑四五里路來學,起的甚至還要早。七點半上到下午七點,在校時間長達十一個小時。正課八節,其它時間學生還得做作業。有些學生上午還要留下,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那能受的了。
2、學習任務重。要學的內容越來越多出的考題越來越難考試結果高分少低分多,大大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3、教師的業務繁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忙的團團轉,看到學生不學就生氣,一氣之下就會批評學生甚至會動手打他們。學生的逆返心理特別強,這樣一來,他們就會不想上你的課,造成曠課、逃學等不良現象。說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還是不夠。
4、學生的家長對學生嬌生慣養,要求不嚴。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多,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累著,總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多吃點多玩會兒,更有家長幫助學生欺騙老師。使學生不自然的養成了學習渙散、怕吃苦、不求上進的生活方式。
5、對教師所講內容不感興趣。一個好教師是讓學生在樂中求學,不稱職的教師會讓學生死記,逼他們記,是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
二、學生厭學的表現
堂上學生的表現是睡懶覺,小聲說話,做小動作,看課外書,戴耳機偷偷聽音樂,不聽講,不記要點,不完成課堂作業。遲到、曠課、早退、不完成課外作業。遇到這種情況任何負責任的老師都不會放任不管。批得輕了不起作用,批評的重了學生會與教師頂撞。課堂時間有限,每節課都有特定的任務,這樣一來課堂上的任務完不成,教師就會補課,而學生就會覺得作業多任務重。為了保質量,有的學校把優差生分成不同的班級,最終的結果是優生之間競爭激烈,差生之間風氣不良。
三、解決學生厭學的對策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以語文教學為例,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認字,會用字組詞,會用詞寫句子,并且會分析句子。使學生能夠掌握聽、說、讀、寫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品質,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師在上課時首先要了解教材,弄清這節課要講那些內容,有那些美學教。其次要了解學生,他們對那些內容有過接觸,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礎上想使他們加深那些印象。
(二)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辦法
1、變大班為標準班。一個班的人數過多,教師很難兼顧每個班的人數控制在30-40人之間,便于教師輔導管理。
2、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就要盡職盡責,嚴防學生掉隊。現在農村小學班級人數不是很多,教師要利用好這個條件,層層把關,如果學生在某一級或某一學科知識、技能欠缺太多,以后再趕上來就會十分困難。
3、學生家長要及時與學校溝通,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要及時了解。還要對學生進行訪談,訪談是一中人際溝通的行為,是一中社會交往的過程,訪談時要互相信任,平等合作。按照美國學者塞德曼的觀點,深度訪談至少應進行3次以上。
4、采取務實的態度。如果學生確實沒學好,又具備學習潛力,該留級的就不要勉強升級。農村的家長多數不想讓孩子留級,他們怕負擔過重,又認為學習又沒有多大作用,干脆就讓學生早點畢業好幫助家里干點農活。由于上述原因,他們就會想方設法找校長說情,有的家長說不通就算了,但有個別家長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就會與教師或校長吵架,說臟話就更不用說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所以,我們教師就要不怕麻煩地給家長做工作,耐心細致地去說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