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月
中國工會系統內部,橫向聯系弱于縱向聯系。
具體說,從全總到基層,工會縱向聯系相對緊密;但是,地方工會之間、產業工會之間、企業工會、特別是小微企業工會之間,彼此橫向聯系偏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層工會之間的聯動出現了一些加強趨向,比如地方工會之間的“異地維權”,但并沒有成為普遍態勢。
這個局面導致一個缺憾,就是工會“資源短缺”與“資源閑置”并存。好在這個局面,正在被打破。
《勞動報》2018年12月29日報道,上海張江園區,16家企業工會聯合推出“工會共享計劃”,做到“三個共享”:一是共享工會品牌,各企業拿出自家工會活動品牌進行交流;二是共享專業人才,如文案寫作、工會宣傳等專業人才;三是共享工會干部,優秀工會干部可以同時組織所有企業職工開展活動。
通過共享,很多缺乏資源的小微企業工會,搭上了大企業工會的發展“快車”;資源充足的大企業工會,由于有了小微企業職工的參與,品牌活動迅速做大做強。
新時代,是一個挖掘共享資源的時代。既然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為什么不能有共享工會活動、共享工會平臺、共享工會專業人才呢?
不久前,中國工會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規定工會會員要“發揚階級友愛,搞好互助互濟”。要想讓基層工會活力迸發,更好地維護中國工會組織的團結統一,基層工會之間的橫向聯合必須加強。
工會橫向聯合的方式之一,就是探索實現更大范圍、更大程度、更大成效的資源共享,共享將給會員帶來更多的福利、更美好的生活和更精彩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