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
對于那些從國企跳槽的人而言,不是不喜歡鐵飯碗,而是因為碗里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國企在轉型發展、用工制度、企業文化等方面與這個時代出現脫節,那么在一些跳槽者眼中,只能算是一只空碗了。
這是一次匿名的采訪,被采訪人老周是一位50多歲的高級技術工人,在國企工作近30年,先后獲得過各種級別的勞動模范、技術能手稱號,是全國有色金屬行業中赫赫有名的技術大拿。關于他的報道早已連篇累牘,但這次,卻并非要報道他的事跡,而是請他談談一年以前,他從國企跳槽到民營企業的原因、感受。
按老周的意思,說說可以,就不要署真名了。他當初走,也是糾結了很久。畢竟,原來的企業培養了他,他這一生里幾乎所有榮譽都和原來的國企密切相關。當然,他也沒有辜負企業,30多年里,他勤奮工作、刻苦鉆研,多項技改成果獲得國家獎項,為企業節約成本、創造利潤的金額數以億計。
這本是一段互相感恩的佳話,怎奈故事的結局是分道揚鑣。
起因在于整個行業的變遷,從2014年開始,老周所在的行業開始淘汰低端落后產能,低端產品失去市場需求,價格一落千丈,而這家國企由于諸多歷史原因的糾纏無力更新生產線,企業轉型遙遙無期,利潤節節下滑甚至虧損。
在這個當口,行業內一家知名民營企業伸出橄欖枝,開出的高額薪酬倒還在其次,關鍵是承諾委以重任,該企業設備全面升級,新上的生產線全部由老周做調試和技術保障,做這家企業的技術頂梁柱。
老周在這行已干了半輩子,視野早就不局限于廠里那些老舊設備。他常去一些企業幫助解決技術難題,看到那些企業新上的生產線,他就像是一個孩子看到了最心動的玩具一樣激動莫名。
“我雖不是英雄,但也希望自己苦學的技能知識能有用武之地,用時髦的話說,就是實現人生價值吧。”老周說,以他的成就和年紀,完全可以安然等到退休,但他覺得那是辜負了自己。終于,他向單位遞交了辭職信——不僅是他自己,還有他的徒弟和十幾名同事都打算跟他一起跳槽。
對方民企傾盡全力配合,不僅給予老周和徒弟、同事們更高的薪酬,更一次性補貼大筆資金,供他們在當地低價買房。有些職工家屬要跟過來生活,該企業直接安排家屬在內部做其他工作。
如此大規模的跳槽,幾乎抽空了國企生產線上技術團隊的半壁江山,引發震動。國企領導找他們集體談話,說,你們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國企身份了,要考慮清楚。
老周說,當時雖然大家的表情都很凝重,但最終,還是都走了。
如今,老周帶領的團隊在這家民企干得風生水起,成為絕對的核心。但老周坦言,他的心里還是有些糾結。
“像我們這些老一輩技術工人,總感覺有些對不起原來單位,我們放不下過去。”老周說,但是,人不能活在過去,企業要靠不斷的發展留住人才,而不是靠輝煌的記憶。
像老周這種工匠級的技術工人,跳槽是因為看中企業和自身的發展。但很多年輕人從國企跳槽,目的則顯得更為單純——發展空間。
“發展空間這個詞有些委婉了,更直白講就是錢和晉升機會。”老陳在接受采訪時說。
老陳是遼寧南部一家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的資深電工技師,近8年來,他培養的徒弟沒有一個能留下來的。對此,老陳并不意外。他說,如果他是年輕人,也待不住。
老陳所在的企業,新員工半年試用期滿就可以簽合同轉為正式職工,但問題是,轉正后還有長達兩年的學徒期,學徒期的工資極低,開到手的錢只有1000多元。即便兩年學徒期滿了,還需要競爭相應的崗位,否則工資仍只有不到3000元。
這種用工模式在計劃經濟時代非常普遍,當時,國企待遇較為優厚,一旦進入,就等于是終身鐵飯碗,因此年輕人進入企業后,甘于接受這種漫長的培養過程,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熬,總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
時過境遷,目前國企正式職工的薪資待遇已失去優勢,這個漫長的晉升過程對于年輕人而言就變成了一種折磨。
老陳慨嘆說,近六七年來,他培養的徒弟,學歷越來越低。
“我記得在2010年的時候,單位搞‘人才戰略,要培養一批高學歷技術工人,于是連續幾年招聘本科生當技工。那些大學生起初覺得進入國企有保障,當工人也愿意,但來了沒兩年,發現要熬很多年才能出頭,而且工資低,于是紛紛走人;單位后來也覺得招本科生有點兒離譜,降低條件為專科、高職院校的應屆生,可還是留不住人,如今,已經改成了招中專或技校的學生。”老陳說。
即便如此,年輕職工的流失率仍較高,老陳帶的電工徒弟中,很多只干了兩年,本事學成就跳槽。對這些人,老陳沒法挽留。但有些年輕人剛上班一年,電工操作技能只學了點兒皮毛,就忙不迭地跳槽,這讓他很痛心。
“我曾和這樣的年輕人談,讓他們多學兩年,積累點兒經驗再走不遲。”老陳說,徒弟們回答:“師傅,我們也想學,可你看我現在,剛結婚,媳婦又懷孕,每月2000多的工資實在不夠。我只能盡快跳槽,外面的企業,這個活兒只要你能干,就給你開相應的工資。我學這點兒皮毛,到那邊收入能翻一倍,所以,就只能跳槽,邊干邊學了。”
老陳的一位徒弟和記者聊了兩句,用他的話說:“如果生活沒有壓力,誰不愿意待在國企邊學技術邊等著論資排輩?可現在時代變了,我們等不起了。”
采訪中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90后女孩鄭妍妍,她剛上班時在一家國有企業的研究所工作,只干了不到兩年,就跳槽到蘇州一家大型民營企業的技術部做設計工作。
鄭妍妍直言,她的家庭條件較好,換工作并不是為了錢,自己也并非有什么宏圖大志。促使她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她所在的國企人際關系復雜,讓她疲于應付。
“我和很多仍在國企工作的同學聊過,大家都有共同的感觸,國企的歷史越悠久,人際關系就越是盤根錯節,一言不慎就會得罪一群人。”鄭妍妍說,像她這樣沒背景的人只能多干少說,仍難免吃虧受冤枉氣。如今跳槽到民營企業,雖說同樣也需要處理人際關系,但畢竟大家以工作成績為基礎,只要能夠勝任工作,其他的無需考慮太多。
“現在國企也不清閑,看朋友圈,在國企的同學和我一樣經常加班到深夜。對我們年輕人而言,體力上累點兒無所謂,就怕心也累。”鄭妍妍說,她認為現在絕大多數年輕人和她一樣,不再把人際關系當成必修課,而是一種負擔,逃離國企,是給自己人生“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