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萍
摘要: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曾經說過:“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關鍵詞:學習習慣;傾聽;認真;獨立;檢查
著名教育家曼恩對于習慣曾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而我們就需要讓孩子們在小學期間,就建造成型良好學習習慣這根纜繩,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加注每天的新索,擁有一個牢不可破的良好學習習慣。我們要注重對小學生學習效果的指導,習慣的培養絕不是說教,而要在學生們每天的學習生活中去引導培養,讓學生們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們的影響將伴隨孩子們的一生,使其終身受益。
一、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自從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課堂上孩子們變得活潑了,膽子大了,課堂變得更活躍了,學生們都敢于提問,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但是我們也常??吹竭@樣的場面:當一個學生的發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都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嚷:“老師,我來,我來……”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回答時,其余舉手的同學都異口同聲的嘆氣起來,垂頭喪氣,根本顧不了聽講;當老師講得津津有味時,學生卻旁若無人的干著自己的事……,自古以來,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和品質一直是我國教育的精髓,古今教育家無不強調“聽”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躍的課堂里,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開啟思維的火花,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因此,要想學生認真傾聽,還得從我們老師自身做起,在課堂教學中做到:1、合理分配教學時間,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象化的直觀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習中的難點深入淺出,使學生都能聽得懂。3、注意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可從三個方面入手:1、對要講的重要內容時一定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自覺地養成注意聽課的習慣。2、邊聽邊記,聽課必須有手的活動,隨時把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到本子上或書上,耳到手到,養成這種聽寫同步的習慣對今后的學習大有益處。3、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教師講課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邊聽邊想:同學們的發言哪些值得自己學習,哪些地方自己有不同的意見?等等,這樣可以溝通同學之間的信息,取長補短,學會尊重他人。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在每次知識檢測中,老師對試卷進行分析時,會有這么一句話:審題不清,在作業與考試中,我發現許多學生做錯題目的原因不是不會做,而是沒有看清題目要求。因此,在小學教學中,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審題能力的培養,而審題的第一步是讀題,讀題時要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語句讀通,把題目讀順,把重點字、詞以及關鍵句子和符號勾劃出來,尤其是隱含的信息千萬不能遺漏,認真讀題,清晰的了解題目所描述的過程、現象,再現題目意境,從而獲得正確的必要的信息,對題目所講的內容有一個總括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答題。通過審題訓練可以讓學生養成認真嚴謹的習慣,提高做題的質量和速度,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養學生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獨立完成作業是考察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徑,學生的作業不僅僅反映學生知識技能的水平和教學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按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是學習責任感的具體表現。一個好學生到了該學習的時候就應該放下一切,主動的去學習,應該自己完成的作業決不讓別人代替。但是,如果學生自制能力差,還沒養成習慣,一時難以做到,這就要求教師給以督促和指導,不管學生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當天的作業必須當天完成,決不允許拖到第二天。如果學生做作業中遇到困難,教師只能給以講解和啟發誘導,鼓勵他自己去克服困難,找到答案,決不能包辦代替。因為孩子要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不怕困難的堅毅精神,只有通過獨立思考、獨立工作才能做到。
四、培養學生檢查的好習慣
學習如同耕作,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獲。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獲,問題何在,以便及時訂正錯誤,由于缺乏良好的檢驗習慣,經常事后后悔,這種現象其實是學生能力素養培養缺失的體現,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這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那么,對于事后檢查習慣的建立,需要從態度和方法兩方面下手。首先,要讓孩子頭腦中建立檢查的意識,認識到自己會因為粗心出錯而當時沒有發現,所以檢查是有必要的,而且也需要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不能依賴于父母和老師,因為考試中父母和老師都是不能參與的,如果平常不練習的話,考試的時候也就不會了,這也是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獨立自主的方式之一;其次要教給孩子檢查的方法,光有檢查的意識是遠遠不夠的,不會檢查那么即便回頭看若干遍可能都發現不了錯誤,徒勞而無功,具體方法包括:教導孩子放慢做作業的速度,俗話說“慢工出細活”,盲目追求速度犯錯更多,做一道題檢查一道題,也就是說“做一道對一道”,確信沒錯了再做下一道。如果沒有把握的話,要么再多花些時間攻克這一道題,要么就先標記下來,等所有題目都做完之后再回頭來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查作為學生解答問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查的良好習慣。
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則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恒,使學生不但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做學習的主人。
總之,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參考文獻:
[1]盧國平.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J].教師.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