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威
摘要:2015年7月國務院頒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三年多來,各地政府都高度重視,出臺了相關措施,也空前加大了投入,可以說是形成了戲曲發展前所未有的大好格局。但是我們也看到,如何讓政策真正落在實處,特別是形成預期的良好效果,還存在不少問題,戲曲界有著大量艱巨的工作要做。而在整個從事戲曲事業的創作、演出、管理等各項工作中,當前特別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視戲曲院團的管理和建設。
關鍵詞:戲曲;戲曲藝術;戲曲院團;管理;建設
戲曲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沒有劇團就沒有戲,沒有劇團也就沒有演出,哪個劇種沒有專業劇團,這個劇種就一定瀕危。國家扶持保護戲曲的政策落實,首先就要落在劇團建設、保人救藝之上。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全國僅有一個戲曲劇團,甚至連一個專業劇團也沒有的劇種竟達 200個左右,情況十分嚴重。
目前,全國的文藝院團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國有文藝院團的市場化困境。八項規定以來,隨著政府演出與商業演出的大幅降低,轉企文藝院團不得不重新面臨市場考驗,自尋出路。同時由于政府相應的配套政策沒有及時跟進,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導致演出生態出現了短期的市場不適。但從根本上而言,國有文藝院團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在于其市場化困境。
民營文藝院團良莠不齊,對民營院團的扶持、引導和管理力度薄弱。盡管有極其廣闊的農村民俗市場,但大部分民營文藝院團的生存環境并不好,發展空間有限。民營劇團的盈利能力強,但是由于長期疲于應付演出,使得他們難有藝術提高的空間,沒有什么機會進行劇目再創作,人員培訓也跟不上,唱念做打不規范,缺乏藝術提升的空間。基層院團底子薄、包袱重、經費自給率低、贏利能力弱,演藝市場主體仍較為薄弱,面臨很大的生存發展壓力。這種狀況已引發了戲劇界人士對加強基層院團的扶持的強烈呼吁。而對于基層重點戲曲院團來說,更要突出加強管理和建設,因為它們是整個戲曲隊伍中的主陣地和主力軍,而且這項工作還涉及了在當前文化建設大格局下戲曲院團的定位,以及如何有大作為的問題。
我們特別注意,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研討班的講話中曾這樣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其中的意味極其深刻。這可以說是今天所有工作中體現根本性、方向性、價值觀的一種原則和立場,自然也包括戲曲院團管理建設。
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看清時代所出的卷子,而不是拿到什么就做什么;更要認清人民作為閱卷人的這樣一種根本需求和標準,然后努力做好自己的答卷。這和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但要真正做到、做好這一點并不容易。在現實中,我們總是常常見到在方向、立場、原則上發生的各種偏離,那種習慣于把閱卷人認作是想當然地能夠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級領導,而最終忘記了人民是閱卷人的根本。而且特別重要的還在于,文化部門各級領導更要認識到人民才是閱卷人,而不要想當然地以閱卷人自居;在文藝工作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而不要代人民做主。
我認為,習總書記突出強調“人民才是閱卷人”,就是因為我們的事業發展中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好。客觀地說,在現行體制和充滿慣性的工作格局中,要做好這一點的確非常不容易。然而,只有當上上下下都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并努力堅守著這一點,把我們的才智和力量真正投入到為人民的事業中去,那么小到我們的人生,大到我們的整體事業,才會不斷積累起真正的價值。
考察院團的管理建設,特別是對承擔著非遺保護,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戲曲院團的管理建設,也只有著眼于這個根本,我們也才會從究竟“掙多少錢”“得多少獎”這些表層的東西上拉開視線,能夠看得更遠,也更本質,這一點是我們需要把握的首要問題。
當然,看清卷子也十分重要。在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格局下,戲曲文藝在人民美好生活建設中負有怎樣的責任和怎樣的作為?重點戲曲院團的管理和建設主要任務究竟是什么?在我看來,主要集中在這樣三個方面。第一是創造優質精神文化產品,堅持演出服務以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第二要自覺地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第三要有持續的自身建設。這第三點看起來是面對自身的,但是很重要,因為它是完成前兩項任務的根本保證,對重點戲曲院團而言,還是決定能否成為業界標桿的前提。上述三個方面,在黨中央當前高揚文化建設大旗的格局下,重點戲曲院團在如何答卷上都應有大的作為,也任重道遠。
再談當前院團自身改革方面,應該在分配方式和市場營銷這兩方面有大的改觀。比如,在分配方式上,應該看到計劃經濟的遺患依然存在,實行職稱評聘以后,有逐漸演化成為熬年頭的待遇傾向,甚至出現評上了一級演員職稱,待遇提升了反而不再演戲的情況。因此必須努力解決好干多干少、干好干壞,甚至是干與不干都差不多的問題,要形成積極的激勵機制,讓分配真正體現公平。在演藝市場方面,院團則要從計劃經濟的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看到劇團長期以來曾經與市場脫節,甚至與民眾需求脫節的現實,也要看到在當前文化市場普遍不夠健全的現狀下院團本身對培育市場應有的責任,還要看到現代中國人口龐大,文化信息量密集,它們所帶來的對戲曲藝術信息的必然稀釋。這都要求我們在主動接通戲曲院團與社會民眾需求、市場需求的關系上大作文章,在培育、引導市場上動腦筋、花力氣,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主動做好面向社會不同群體的普及、推廣的戲劇教育,且建立專業的市場營銷工作機制。
最后要建議一下文化主管部門要關注院團管理人才的培養,再好的管理機制也要靠優秀的人才來實施,院團長絕不是普通的行政職務,而是特殊的藝術管理人才,而當前戲曲人才普遍匱乏的現象,不只是編、導、作曲、舞美、表演人才的薄弱,同樣也體現于戲曲院團管理者水平的普遍跌落,這很不利于院團的管理建設。此外,在評價院團管理水平時,首先要檢測一下評估標準是否合理、科學,務必不要以過高的經濟指標將以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院團(或稱非營利性劇院)擠壓到疲于養命或是純商業化的道路上去。建議文化主管部門在當前形勢下,要多做一些戲曲院團,特別是重點院團管理建設的調研工作,摸清情況,找出問題,匯聚經驗,制定政策,切實抓好院團管理建設,讓全國戲曲團體普遍地煥發生機,形成更強健的藝術生產力,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