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威
正太集團有限公司 江蘇泰州 225500
國內建筑行業近些年發展態勢迅猛,規模每年都在增長,漸漸成為了我國經濟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當然和高效集約制造業比較,建筑產業的生產效能是比較落后的。較高的能耗和產品質量不平等使得其表現出粗放性特征。BIM技術不僅能夠革新建筑行業的傳統建造模式,同時也改變了過去的管理思維模式。當然人力資源、企業組織、行業環境、技術發展都是在與時俱進的,這些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BIM技術的應用效果,引起嚴重損失。所以BIM技術的應用早期,必須及時了解和掌握BIM技術風險,做好風險分析,了解影響技術價值的條件,做好預防,保障BIM技術可以發揮應有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推進技術發展,讓BIM技術助力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和升級。
從網絡中檢索可以看到,影響建筑企業使用BIM技術的文獻實際上不多,并且涉獵比較分散,沒有系統性。為了保障風險因素時效性和完備性,這里將用德爾菲法修正BIM技術使用風險,保全評定準確性。依靠德爾菲法修正的過程中,本文用到了7位BIM領域的專家知識,并進行了風險問卷調查,請專家提出修改意見,指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讓專家適度評價風險,結合第一輪專家給出的意見和第二輪、第三輪風險因素復查、意見交換,得出相對統一的答案。最后參考大量案例和文獻,結合風險特征、專家意見,按照風險的內在屬性,將風險歸類為技術風險、經濟風險、管理風險、環境風險和人員風險。
按照風險論的研究目的,本文把BIM使用風險歸類為主觀因素風險和客觀因素風險兩種形式。BIM技術的使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或是產生負面效應,導致企業蒙受損失都在考慮范疇。做風險因素分析的過程中,需要用因果關系進行驗證,判斷有沒有關聯[1]。
以德爾菲法和文獻研究法的方式,本文先是梳理出了技術因素、經濟因素、管理因素、環境因素和人員因素這五大類。當然考慮到潛變量難以用直接測量的方式求證,而是要用到觀測變量估計。所以結合前文用德爾菲法和文獻識別法做五個外源潛變量觀測,能夠得到本文所需要用的模型。按照斯坦福大學的施工理論、虛擬設計得出,在信息技術發生改變的過程中,主要影響的就是過程、組織和產品。要基于企業維度效果考慮,將企業的BIM技術使用效果擴展到戰略、過程、組織、財務與產品五個模塊。以前文的劃分,綜合結構模型和觀測模型,得到了圖1。
按照文獻研究和風險理論情況,搭配風險結構理論圖,得出下述幾個潛變量相互作用關系的假設條件。
第一點技術類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對于BIM技術的應用效果。第二點管理類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對BIM技術的應用效果。第三點經濟類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對BIM技術的應用效果。第四點環境類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對BIM技術的應用效果。第五點人員類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對BIM技術的應用效果。
從前面的假設和風險理論可以得出,技術類風險、管理類風險、經濟類風險、環境類風險、人員類風險這五大風險其實都是外源潛變量風險,直接影響到企業的BIM技術實用效果,是企業BIM技術應用潛變量。BIM技術使用效果受這五個因素影響[2]。

圖1 風險結構理論圖
為了清楚的判斷和掌握企業在使用BIM技術的過程中,五大潛變量影響的效果,就需要使用觀測變量進行賦值。所以這里將依靠李克特量表法做調查問卷,獲取變量數據。
本次調查的對象包括擁有多年BIM技術操作經驗的從業者和CIOB西部會員。以專業的知識和經驗角度填寫調查問卷。李克特量表法為五分制,本次最后回收到214份有效問卷與Tabachnick的結構方程模型需要相契合,也就是超過100份有效樣本。隨后用SPSS22.0對數據的效度、信度、峰度、偏度進行檢驗。其中峰度與偏度指標為(-2,2)的范圍,以服從正態的形式分布,本次問卷的效度KMO在0.884,并且顯著性水平在0.001以下,滿足了相關性要求。本次Bartlett的球體檢驗df是378,這意味著這次的變量洗漱矩陣并非單位矩陣。Cronbachα在0.7至0.9范圍,Cronbachα洗漱0.019,表明整體數據有著很高的測量一致性。
完成效度和信度檢驗后,結合前文提出的BIM風險模型和結構模型、測量模型的假設,使用AMOS24.0做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隨后釋放受限制路徑和增加共變關系路徑,修正初識模型,獲得最佳結構模型。模型修正后,各項指標全面得到改善,并且修正后的結果有著更好的模型匹配度,在驗證模型中,效果更佳突出。
初步優化和擬合初始模型以后,得到了最合適的模型,參數估價值、合理性、顯著性和適配性完美滿足要求。通過計算,每一項風險對于施工企業對BIM技術的使用影響都比較明顯。最優模型當中,內生潛變量和外源潛變量的標準路徑系數都比0.5要大,有著較高顯著性,這意味著本次提出的假設完全得到了有效驗證。
結構方程路徑系數不同領域研究的時候,結果影響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標準化路徑影響總共有大中小三種級別,以Cohen劃分標準,得出,技術風險、管理風險、經濟風險、環境風險、人員風險在標準化路徑中表現的系數為0.5720.6910.6420.7560.564,從該數據可以看到,這5個風險都在大風險范圍,也就是說對于BIM的應用影響十分明顯。以上風險因素的考慮,要結合邏輯模型,參考有關邏輯理論和風險因素模型。這里用的方法是簡單加權,做風險影響分析。綜合影響指數用到的是Cohen判斷標準,也就是比0.5000大的綜合影響指數影響非常顯著,這類屬于一級風險。在0.2000至0.5000區間的,則表現為影響比較明顯,屬于二級風險。0.20以下的為三級風險,影響較小。
從風險因素觀測變量角度來看,對于BIM技術的應用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一級風險,比如政策、責任分配、BIM技術標準與模型管理。上述因素是企業使用BIM技術過程中,應著重考慮的條件[3]。而二級風險帶給施工企業對BIM技術應用的影響同樣十分顯著,這里包括人力資源流失與匱乏、企業管理模式調整、技術應用經驗、軟件成熟度、投資回收期、BIM模型的精度、知識產權糾紛、短期成本投入、額外成本、管理層、合同、BIM技術、協調溝通、業務流程、數據交互等等。相對來說,三級風險帶來的影響是比較低的。包括BIM技術操作難度、人員主動性、技術適配性等。實踐中可以適當減少三級因素考慮,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二級風險[4]。
分配責任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實施BIM技術前,應當在合同當中補充說明,明確技術標準。當前國內缺少完整的BIM合同范本,不過國內有些地區對于BIM技術的使用也比較嫻熟,已經有地區政府出臺和當地匹配的合同范本,比如上海市在推廣BIM技術的過程中,就有出臺示范文本,具有參考價值。
合同責任分配約定應當包括三個層面,分別是BIM模型的應用,包括更新、維護和構建責任分配。BIM參與方的責任權力分配以及BIM模型糾紛解決辦法。實施前,由合同確定責任分配與問題解決對策,嚴格履行,減少風險,保障使用效果。
在推行BIM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有相應政策為其保駕護航,提供指導。住建部近些年有大力支持,全國各地對此積極出臺各種政策,全面推進對BIM技術的運用。直至目前國內已經有十多個省市有出臺相關文件,推進力度參差不齊。不論是推進力度還是覆蓋范圍都有待不斷加強。當然政策的完善有著很漫長的過程,各種配套措施,比如獎勵舉措、許可制度都需要考慮,在不斷完善中落實。配套設施的完善本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過施工企業應當自覺、主動的參與其中,做好BIM政策學習,控制風險、減少負面影響。企業應多關注BIM政策動向,結合自身實際發展和學習BIM技術。
BIM技術優勢突出,但也有使用風險。企業應結合實際考慮自身條件做好風險研究、風險規避,這樣才能夠展現BIM技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