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中鐵九局二公司京沈客專沈陽樞紐 吉林吉林 132001
跨越鐵路站場并且上跨衛工街和衛工渠,主梁為雙主縱梁的縱橫梁體系,混凝土標號為C50,主縱梁高2.8m,端橫梁梁高2.8m,寬2.25m,中間設4道小縱梁。
拱肋采用鋼管混凝土疊拱,拱管直徑1m,拱管內灌注C50補償收縮混凝土,拱軸線采用二次拋物線,上下拱管之間設置聯桿,拱肋之間的橫向風撐采用外徑850mm的鋼管,斜向風撐采用外徑700mm的鋼管,上下拱肋各設一道一字型橫撐和一對K型橫撐,全橋共設11對吊桿,吊桿垂直梁面布置。
大成特大橋雙線簡支拱,單孔連續梁分段合攏施工,簡支拱分段吊裝焊接。該橋左上方鄰近秦沈線,而且在既有沈山甲乙線間,主體施工過程中沈山甲乙線經過2次線位撥移,施工范圍逐漸減小[1]。支撐體系搭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和拱肋吊裝焊接灌注混凝土等過程施工條件極大受限。在高密度既有線行車情況下,保證既有線行車安全和施工質量為施工重難點。
本梁采用先梁后拱的施工順序,支撐體系-主梁施工-部分張拉-合攏段施工-剩余全部張拉-拱肋支架-拱肋施工-拱肋灌注混凝土-吊桿施工-支撐體系拆除及附屬。
(1)施工準備。采用無人機航拍技術大量采集施工現場照片,經過軟件處理生成真實的三維場景模型,對施工現場進行合理規劃,為編制施工方案奠定基礎,提供強有力依據。利用BIM技術將平面設計升級為三維可視化模型,將全橋模型與三維場景模型相融合,對施工的全過程進行模擬,合理調配資源配備,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確定最優施工方案。

圖1 全橋模型與實景模型結合
(2)支架基礎處理及搭設。首先支撐體系方案需要有資質的檢算單位計算并出具報告。本次支撐體系重點需考慮下方的公鐵立交橋,主梁支架鋼管立柱有9排,端部2排支架支撐在46#、47#承臺頂部,其余支架全部支撐在條形混凝土基礎上,部分條形基礎位置在既有衛工街中橋和衛工明渠邊墻上,支架預壓監測時注意墻體變化情況[2]。
支架搭設重點控制鋼管柱的焊接質量和沙箱的標高,砂箱標高調整到位后,吊裝橫向主分配梁,然后將貝雷架按一跨支架的長度在場地內拼裝好,吊裝安放,檢查位置無誤后用U形卡固定在橫梁上,最后鋪設分配梁。
(3)支架預壓。支架搭設完需對鋼管支架進行預壓,支架預壓荷載為設計梁體自重的1.2倍。支架預壓采用混凝土塊,采用吊車吊裝。根據主梁結構不同部位模擬施工荷載進行分布預壓分為3級預壓,分別為60%、80%、100%。預壓結束后,根據觀測結果計算支架彈性變形和非彈性變形,確定底模標高和預拱度設置。
(4)模板工程。底模和內膜采用竹膠板,外側模板和翼緣模板采用定型鋼模板,木模在施工現場加工。模板利用25t吊車站在沈山甲線與橋位之間進行吊裝作業。
主縱梁底模直接支撐在次分配梁槽10頂面,其余底模與支架次分配梁工10之間采用碗扣支架支撐,外模及封端模板采用大型組合鋼模板,采用Φ20拉模筋加固,順橋向75cm一道。
(5)鋼筋施工。主梁鋼筋安裝順序:端橫梁、縱梁底板鋼筋→端橫梁、縱梁底腹板及下倒角鋼筋→端橫梁、縱梁預應力管道、預應力防崩鋼筋→中橫梁鋼筋→中橫梁預應力管道,預應力防崩鋼筋→吊桿預埋件→橋面鋼筋→預埋件(拱腳、防撞護欄預埋鋼筋)。
(6)混凝土澆筑。主梁混凝土(除合攏段)澆筑宜一次澆筑成型。澆筑時,先對稱澆筑兩側混凝土,再澆筑跨中混凝土,避免支架出現不對稱變形。梁體端頭段與拱腳一次澆筑成型,混凝土澆筑前,將拱肋鋼管、加勁鋼材等提前安放到位。
澆筑采用水平分層澆筑方式,分層厚度為30cm,施工時采用2臺混凝土泵車連續灌注,泵車位于橋梁端部位從梁兩端向中間對稱澆筑,混凝土澆筑完成采用塑料薄膜+土工布進行覆蓋灑水養護。
(7)主梁合攏段施工。主梁合攏段設置在梁跨1/3和2/3處,寬度為1.5m,單個合攏段混凝土方量為22m3。
合攏段設置勁性骨架,勁性骨架采用雙工36b和雙工25b型鋼制作,主梁現澆段施工時,提前在現澆段端部設置勁性骨架埋件,勁性骨架與埋件通過焊接固定[3]。
勁性骨架鎖定安排在混凝土澆筑前進行。由于勁性骨架焊縫較多,在合攏前先將勁性骨架單邊進行焊接鎖定,另半邊骨架還剩余20道焊縫,現場安排焊工同時進行焊接,待焊接完畢后,立即澆筑混凝土。
合攏段施工順序和合攏時間按監控指令進行,合攏段模板和混凝土施工與主梁現澆段施工相同。
(8)預應力張拉、注漿、封錨。預應力張拉總體順序為:現澆段施工完畢后,先張拉端橫梁預應力束,再張拉每個中橫梁預應力束,然后張拉縱向預應力束;合攏段施工完畢后,張拉剩余預應力鋼束。張拉在梁砼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5%,彈性模量達到100%后進行,齡期達到10d以上。預施應力采用兩段同步張拉,并左右對稱進行。
預應力張拉完畢后,應立即對預應力孔道進行壓漿,壓漿采用真空輔助壓漿工藝。預應力管道壓漿完成后,清理槽口,澆筑封錨混凝土并養護,封錨混凝土的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9)拱肋施工。施工流程:鋼管拱加工、預拼裝→產品驗收出廠、運輸→在現場按設計拱肋長度焊接吊裝段→梁上搭設支架→鋼管拱肋安裝焊接→超聲波檢測→拱肋合攏→拆除拱肋支架→用頂升法壓注鋼管內混凝土(先下后上)→吊桿安裝、張拉、調整內力→支架拆除→橋面系施工。
每條拱肋分7段,由于受兩側既有線影響,采用兩臺25t吊車在梁上吊裝拱段,拱肋施工過程中需要對線形控制進行檢測,拱肋為組合體系橋的主要受力結構,確保拱肋的線形是保證該橋型受力及穩定的重要環節。
鋼管拱肋合攏后采用頂升法灌注拱肋內混凝土,按照先下拱肋、后上拱肋的順序依次進行,并對稱灌注。待下拱肋混凝土強度達90%后,再對稱灌注上拱肋。
全橋吊桿采用人工配合吊車安裝,鋼管拱混凝土達到95%強度,彈性模量達到100%后,進行吊桿安裝。吊桿安裝完畢后,將吊桿調直,按照設計張拉順序進行吊桿初張拉,然后拆除支架按設計張拉順序進行第二次張拉,施工中通過對吊桿和拱肋的監測,控制拱肋的應力與變形均在設計允許的范圍內。
(10)簡支拱梁支架拆卸。吊桿張拉完成后對整體支撐體系進行拆除,受兩側既有線影響,場地狹小無法正常使用吊車拆卸,因此吊車站在梁上利用預留孔將貝雷片落地,為確保鄰近既有線施工安全,順橋向沿梁中心方向將所有橫向工字鋼切斷1.5m,作為貝雷梁落地通道。施工順序如下:
拆中間處支架頂托→抽離木方→拆木模板→拆中間處腳手架→調整型鋼位置→打開1.5m下落通道→拆除通道上方貝雷片→拆除主梁中間其余貝雷片→落沙箱→拆除主梁下方木方及模板→拆除主梁下方貝雷片→拆除支架及立柱→運輸出場。
拆除分解完的貝雷片和支架整理完后用鉤機分批運輸至吊裝場地。用25t吊車將鋼管柱和貝雷片吊裝到第45孔現澆梁上,由梁上運輸出場。
(1)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培訓合格后方可作業,現場必須保證“一人一機一防護”,施工區域兩端1200米設遠端防護員。
(2)吊車支腿位置滿足方案檢算要求承載力,經過觸探合格后方可進行吊裝支腿作業(鋪墊枕木)。
(3)吊裝物體前對鋼絲繩進行檢查,出現損傷及時更換。吊裝時設纜風繩、防止物體擺動侵線。
(4)吊車順線路站位,作業半徑最大平行于既有線,不得大于180度,并設專人看管吊車作業半徑,防止向線路方向傾倒。
(5)五級風(含)以上不得使用吊車作業。
(6)支撐體系頂端四周設圍欄和密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