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陳文
一年過去了,以蔡徐坤為代表的2018年全民養成偶像憑借在選秀綜藝里收割的話題和人氣,繼續活躍在綜藝、劇集、音樂等各個領域中。今年,《青春有你》《以團之名》(圖1)《創造營2019》(圖2)三檔節目在春季集中推出,不過至今仍未出現“Pick”“C位”等新熱詞,選秀綜藝難打造出具有全民話題性的明星。
撐不起的流量,難出圈的話題
2019年原本被業界視作選秀綜藝爆發的一年:3月底《以團之名》收官,冠軍組新風暴及人氣團BlackACE宣布出道;4月6日《青春有你》總決選,9人組合UNINE正式成團;同日《創造營2019》上線開播,最終將選拔11人出道。
這些節目熱度并未再現去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的火熱。一位曾參與過去年“打投”(打榜投票)的粉絲總結今年選秀綜藝的熱度:去年沒看過節目的人都聽過蔡徐坤、范丞丞、楊超越、王菊,但今年能讓普通群眾叫出名字的,還一個都沒有。更為直觀的是投票總數、門票報價帶來的數據差異:去年《偶像練習生》蔡徐坤出道票數超過4700萬,而今年被坊間稱作“偶練2”的《青春有你》前九名出道選手票數相加都不及蔡徐坤一人。此外,蔡徐坤在《偶像練習生》播出期間曾上過38次熱搜,直到現在蔡徐坤依然是“超話”明星榜第一,朱正延、范丞丞都在前50。而今年選秀選手中僅有《青春有你》C位出道的李汶翰位居前十。
為何選秀綜藝熱度今不如昔?有粉絲表示,今年節目模式基本都是延續去年“100名練習生+四五位導師+觀眾投票”模式,觀眾普遍感覺換湯不換藥。有娛評人指出,缺少話題性和爆點,是今年選秀綜藝難“出圈”的關鍵原因。一位去年同時追過《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觀眾告訴筆者,去年自己原本也沒打算看,可是身邊人天天討論,結果把自己帶入圈,“今年選手和節目都沒有什么話題度,連粉絲都一派和諧,我也懶得追了”。
“成團出道”曾是選秀養成綜藝節目的最大噱頭,但現實卻是“成團難”。有業內人士介紹,國內選秀綜藝產生的限定團背后利益錯綜復雜、合體難、團員資源分配不均,“說白了,就是綜藝里承諾的話很多粉絲不信了,自然降低了熱情”。
同質化的模式,愛不動的粉絲
新一屆人才不足,結果就是“老一輩”男團成員頻頻回歸,近期一個熱搜就是“07屆快男支持張遠”。加入新一輪選秀戰的“回鍋肉”還有《以團之名》的田書臣、趙品霖、周藝軒,《青春有你》的李汶翰、管櫟、姚明明,以及《創造營2019》至上勵合另一成員馬雪陽,X玖少年團的夏之光、彭楚粵、趙磊,曾與蔡徐坤在《星動亞洲》中同臺比拼的劉也、戴景耀等人。“反正就是比不上去年,也可能是我的熱情都給了去年那些哥哥們。”一位追星“迷妹”如此表示。
這種粉絲中廣泛存在的心理,正是今年偶像難出圈的另一個原因:在資源上對去年偶像造成分流,“迷妹”們會對后來者有抵觸心理。有業內人士指出,新一代偶像出圈難,其實才更符合偶像產業規律,“頂級偶像不是那么快、那么容易產生的”。
娛評人肥羅君介紹,國內公認的初代偶像以鹿晗、吳亦凡、張藝興、黃子韜、李易峰、楊洋為代表,產生契機是一批成熟韓國造星工業培養的專業偶像填補國內“偶像空白”。由《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產生的百分之九、火箭少女都可以視為“二代流量”偶像,代表著互聯網平臺利用選秀綜藝造星的模式。但相同模式偶像生成期基本在3至5年,粉絲很難快速接受一批同質化“新偶像產品”。
偶像也是觀眾自我投射的產物。已經成為選秀綜藝導師的蘇有朋,當年的走紅正是那一代人將青春投射在小虎隊身上,但如今這些綜藝和選手還缺乏這樣的共情力。要出圈,就要從流量偶像變成明星,分眾養成的流量易散,擁有國民度的大眾明星,才紅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