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廣播電視臺,活躍著一支“娘子軍”,她們戰斗在第一線,每天都在各自的崗位上辛苦工作,給觀眾聽眾帶來最真實的報道。
有人說,她們是北京廣播電視臺的女神,神通廣大,很多難以化解的難題在她們那里都能一一解決。有人說,她們是北京廣播電視臺的半邊天,她們的戰斗能力,能讓男性佩服不已。也有人說,她們身上,體現出鐵血柔情,既能沖鋒陷陣,也能以柔克剛。
三八婦女節即將來臨,本報獨家專訪了北京廣播電視臺的數位女記者、女編導,她們講述了她們的工作,她們的生活,講述了在新聞戰線上的女性的故事。
【鐵血篇】
《中國夢365個故事》編導
趙芳
拍停尸房看尸體解剖
女法醫讓我心安
獨家專訪 記者 程戈
北京市公安局法醫中心在清河,那里的停尸房是全亞洲最大的。2018年7月,趙芳第一次走進了這里。“停尸房在地下三層,為了保持房間的溫度,必須有非常大功率的發動機帶動著冰箱冷柜制冷,站在停尸房樓外,我感覺地面都在震。坐電梯下去,眼前是600個抽屜,周圍是冰冷的空氣,仿佛瞬間換了一個世界。”
在亞洲最大停尸房遭遇“電梯驚魂”
趙芳是BTV新聞中心大型系列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編導,在評論部做了9年訪談節目的她,來到這個團隊剛一年,完成的首部片子《逝者之語》,主角正是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女法醫劉萌妍。“一天,一位公安系統的朋友發給我一張漂亮姑娘的照片,讓我猜她是做什么的。我猜了特警、刑警甚至神槍手,都不對,答案揭曉居然是法醫。我的腦海中馬上浮現出了《法醫秦明》的畫面,感覺特別酷,當時就想聯系她去拍攝采訪。”經過反復溝通,劉萌妍同意了。從未拍過類似題材的趙芳心中的興趣遠遠超過害怕,直到在地下停尸房里遭遇“電梯驚魂”。“我們需要在里面拍一些空鏡,我舉著燈幫攝像補光,他往后退我也往后退,退著退著退到了電梯那兒,突然電梯門嗖的一下開了,我不知道它是自動感應的,嚇了一跳,那個瞬間真的有點害怕。當時我們還要拍劉萌妍打開抽屜的動作,里面的尸體并沒有出現在鏡頭中,但我站在旁邊是能看到的,裝尸袋的拉鏈拉開著,我倒抽了一口冷氣。拍攝間隙我問劉萌妍會不會害怕,她說剛開始會,后來就不會了,因為她是還原死亡真相、幫助他們的人,在這里很心安。”
第一次目睹尸體解剖全過程一天沒吃飯
一天上午10點多,趙芳正在采訪,劉萌妍突然接到電話,說有尸體需要解剖,她快速穿好工作服開始往外跑,趙芳緊隨其后,第一次目睹了尸體解剖的全過程。“死者是一名50多歲的男性,劉萌妍認真地把他的頭發剃光,給他洗澡、拍照,讓他在最后仍然保有尊嚴。解剖室的中間是一個平臺,死者放在上面,頭頂是燈,旁邊是水管,周圍都是設備。所有人全站著,沒有坐的地方,邊解剖邊沖去血跡,水就在腳下流。死者所有的器官被取出,做切片,確認死因。空氣里彌漫著一股味道,讓我覺得不是很舒服。大概兩個小時后我到外面透氣,坐在臺階上歇歇腳,一位50多歲的老法醫走了過來,跟我說:‘今天這個至少是新鮮的,高腐的那種才恐怖呢。”趙芳深吸一口氣,扭頭回到解剖室,直到下午三四點,解剖才完成。 “我問過劉萌妍中午怎么辦,她說你還想吃飯嗎?那一天工作結束之后,我們誰也沒吃飯。”
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采訪無懼無畏有心安
《逝者之語》從開始拍攝到編輯完成歷時一個月,200G的拍攝素材,最終成片只有3分鐘。剪輯時在屏幕上重新回顧血淋淋的解剖,趙芳瞇著眼睛一點點地挑選著有用的鏡頭,她的心中沒有恐懼,更多的是理解和敬佩。
“其實我們的拍攝并不危險,遇到危險的反而是劉萌妍。尸體解剖中她不小心被刀戳破了手,只是去沖了沖水,貼上創可貼,就回來繼續工作了。尸體有沒有傳染病誰也不知道,她是在冒著風險工作。拍攝快結束時我們跟著劉萌妍和同事去了深山里的無名尸墓地,這里埋葬的都是無人認領、身份不明的死者,每個人的墓碑上都寫著一個數字。法醫們始終沒有放棄,每當有無名尸被親人領走,對他們都是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經歷了人生中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采訪,趙芳的內心無比安寧, “劉萌妍給我一種安全感,因為她和同伴們在背抵黑暗,為我們守護光明。”
交通廣播《警法時空》主持人
姚博
火災現場曾沖在最前面
獨家專訪? 記者 陳文
姚博是北京交通廣播《警法時空》的主持人,做這檔節目已經15年了。作為一名廣播主持人,她不僅在節目中向聽眾進行普法宣傳,介紹解讀法律法規、剖析犯罪案例,讓大家知法守法,了解我們國家的法律是如何運行的;節目之外,她也是一名記者,要到法院、檢察院、看守所、監獄、消防局等部門采訪,隨警采訪也是少不了的。
用話筒記錄消防員救火的聲響
法制節目的采訪,有時候會經歷一些極端環境、極端事件,接觸到一些極端的人,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會涉及人身安全。比如,采訪火災救援的情況。姚博有過幾次隨警采訪的經歷,都是得到消息后馬上趕到了救火現場。都說水火無情,火災現場極有可能出現焚燒、坍塌,產生高溫、劇毒。姚博說知道有危險,但作為廣播記者,只有來到火災現場,最大限度地去接近消防局設定的警戒線,在保證自己安全、不給救援添亂的前提下,用話筒記錄下火苗呼呼燃燒的聲音、消防員救火的各種聲響,才能為聽眾帶來生動鮮活、最有質感的報道。
在姚博眼里,“消防官兵是和平年代出生入死的戰士”,發生火災時別人往外跑,只有他們逆風而行往里沖,身為法制節目的記者,也有責任將他們奮不顧身救援的英勇事跡告訴聽眾。有一次,姚博在消防員趕到之前就沖到了現場。“那是10年前的一天下午下班的時候,我在結束采訪回家的路上,忽然發現不遠處的樓房著火了,馬上跑了過去。”姚博回憶,那是一座磚混結構的五層老舊住宅樓,起火點在三樓,從一扇窗戶里躥出的火苗把四樓的外墻都撩黑了五層也著了,樓里還傳來人的叫聲。此時消防車還沒有到,姚博沖進樓里,“我正好帶著采訪機,突發事件發生,我要進行連線報道,而且樓里還有被困人員,他們也需要幫助。”但上到二樓姚博就沖不上去了,一股股濃煙從三樓彌漫到二樓,“濃煙呼一下就涌過來了,令人窒息,還伴隨著一股熱浪。”姚博和其他幾個想沖上樓施救的好心人只好退了下來……后來消防車趕到了,被困人員被先后救出,大火被撲滅了。“當時沒有害怕,就想著救人、講行現場報道。”姚博說。
在監獄采訪承受心理的挑戰
“我們工作中還有一種極端的體驗,那就是到監獄、看守所去采訪。”姚博說這類采訪談不上什么危險,主要是心理上的考驗。
姚博采訪過嗜酒成癮的酒駕人員、在看守所里被關押多年的嫌疑人,也采訪過即將被執行死刑的重刑犯,還去監獄采訪了故意傳播艾滋病被收押判刑的艾滋病患者……那是兩年多前,姚博在采訪前與這名患有艾滋病的服刑人員握了手,這一舉動也讓對方感覺到對自己的信任。兩個人就坐在一個小沙發上,只有一臂的距離,因為離遠了,采訪話筒收不上聲音。 “聽他講述犯罪過程、作案手段,我不寒而栗,感覺后脖頸直走冷風。”姚博坦言,這樣的采訪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之后的一兩天,你需要恢復心緒,不要讓這件事情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不好的烙印和影響。”
姚博是2004年開始和另外一位男同事一起做《警法時空》節目的,“我對法律比較感興趣,臺里給我選的這個方向比較符合我。”姚博領到這個工作任務之后,就開始報考研究生。這些年做下來,姚博感覺自己挺適合做法律節目的,“我在參加庭審的過程當中,看過一些非常慘烈、很多人不忍目睹的交通事故畫面,我覺得心理上能接受,工作當中不會受影響,也許我具備這樣一種天然的心理狀態吧。”
《法治進行時》記者楊旸
被警察叫“楊弟”的女俠
獨家專訪 記者 劉穎
十多年前,當楊旸還是河北大學一名學生的時候,她就立志要成為《法治進行時》的一名記者。“我上學時就愛看這個節目,里面驚心動魄的畫面和現場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時候我幻想自己要能成為其中一員得多牛啊!”
十年后,她已經是《法治進行時》里一名跑公安口10年的老記者。公安局里的很多干警都叫她“楊弟”,因為她每天吃住在派出所,隨時準備和大家一起出生入死,沒人把她當女孩。
裹著大衣在派出所睡了一星期
2008年5月12日,對楊旸來說是個大日子,那天她成為了《法治進行時》家庭中的一員。“開始我也跑過熱線和法院,但領導覺得我整天瘋瘋癲癲的,更適合跑公安,于是就派我去了大興紅星派出所。”剛接觸公安民警時,楊旸倆眼一抹黑。但她意識到,想要真正融入公安這個男人居多的隊伍中,首先就要克服性別差異,取得他們的信任。“第一個星期我沒回家,那是冬天,我夜里就裹著大衣在派出所里睡覺。不管他們出什么現場,我都跟著去。我不能讓男同志看不起我。慢慢的,他們也習慣什么事都叫上我了。很多警察三、四天才值一次班,但我是每天都在。很快我就和他們打成一片了。”
一個人邊開車邊哭到崩潰
為了更好地隨警采訪,楊旸買了一臺便攜式攝像機,“它陪我淋過雨,進過火災現場,跟蹤過嫌疑人,拍過人間冷暖,記錄過民警的汗流浹背、疲憊不堪和無數抓捕瞬間。”十年中的每時每刻,楊旸都處于待命狀態。“別管我有多累,只要干警出現場,我一定要跟著去,像打了雞血似的。”當別人問她是否害怕時,她總會使勁搖著頭說:“我從來沒害怕過,每天和警察在一起,我是最安全的。”
十年多,特殊的職業生涯也成就了楊旸俠肝義膽的個性。她既是最勇敢的戰士,也是最義氣的同伴。發生在2013年的“大興摔嬰案”讓楊旸至今印象深刻,因為一點小小的爭執,韓磊就將年僅兩歲半的孩子活活摔死。該案當時震驚京城,楊旸也全程跟蹤報道了整個案件過程。“我是媒體記者中第一個見到全過程的。當時,警察問著問著情況,我就感覺自己受不了了,開著車一口氣跑到十三陵去散心。我一邊開車一邊哭,整個人情緒都崩潰了,我就奇怪怎么會有這么殘忍的人呢。”最終,韓磊被判死刑。宣判的那天,楊旸一個人買了好多烤串和啤酒,“我終于感覺對孩子的父母有個交代了。”
BTV生活頻道記者
吳薇(化名)
臥底餐廳揭秘活魚真相
獨家專訪? 記者 常江
“臥底”這個詞總會與神秘和危險掛在一起,兩軍交戰時有間諜臥底會扭轉戰局;和平時期有警察臥底可以破獲大案、要案……可是在當今的記者隊伍中也有為百姓查明幕后真相而舍身臥底的真豪杰。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美女記者昊薇(化名)就是一名,為了查明百姓反映的某“坑人店”,她冒險前去餐廳“應聘”,隱藏身份臥底拍真相,面對威脅不懼怕。
扮成外來妹應聘服務員
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記者吳薇(化名),是位年輕的編導、記者,她大學畢業后,來到北京電視臺,當上了一名她心儀已久的編導、記者。她說:“干這個職業是因為我從小就對記者的職業有好奇感。上大學時,看到了很多中外記者冒著生命危險采寫的經典報道,這些報道為人類進步和社會文明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起我第一次去臥底,是因為當時我們得到了來自京城百姓的一條投訴線索:‘東直門附近的一家餐館的烤魚,吃起來味道不對,魚肉明顯不新鮮,不像是服務員撈給我們看過的活魚做的。吃了那家的魚,我們好多人都食物中毒,鬧肚子。根據這條線索,如果正常采訪,肯定拍不到店家在幕后搗鬼的真相,所以,在和欄目組精心策劃后,我就準備去那家餐館臥底。”拿定主意的昊薇(化名),打扮成外地來京的務工妹,來到那家餐館應聘,前來接待她的男子自稱是店里的負責人,他向昊薇交代了“店里的紀律”和月薪等問題后,漫不經心地說:“你明天可以來上班了”。就這樣,臥底記者無須資歷證明和健康證明,即被錄用了。
臥底干活兒露出破綻
昊薇是家里的獨生女,從小嬌生慣養,沒干過什么家務,來到餐館干活兒,自然是漏洞百出。她說:“我收拾餐桌,收筷子、端碗,管事的總說我不像個干活兒的,開始懷疑我的來路。為此,對我約法三章:不允許我進后廚,不允許我玩手機,不允許我偷懶。但是,餐館的經理向其他新的服務員傳授了很多應對顧客的‘技巧。午飯的時間到了,店家又故技重演,先撈出來一條活魚,讓食客看過后,再回到后廚換成死魚,做熟后再給食客端上來,他們這種慣用的坑人手段,看起來是一種很嫻熟的‘流水作業。可是,我進不去后廚就無法用手機拍下過程。無奈,我只好問其他服務員,得到的回答是:‘少見多怪,你來時間長了就明白了,不這么干,就賺不到大錢。經理說,一般的年輕人,特別是女士,基本不看魚,最好對付;有些中年的北京客人較真兒,如果碰到這樣的客人,最好主動拿活魚給他們看。
溜進后廚一探究竟
中午時分,8號桌的幾位中年男子點了一份草魚,吳薇說:“他們提出看魚,經理拿過點菜單,走入后廚,取出網兜,撈出一條大個的活草魚,提著網兜回到了餐桌前說‘這是您的魚,3斤5兩,您看行嗎?食客說‘行,他當著客人的面啪的一聲,將魚摔在了地上,提回后廚。我看機會已到,就趁亂溜進后廚,拿出手機偷拍。此時,突然一個廚子在我身后說:‘你跑到這里來干什么?這不是你來的地方,趕快出去!嚇了我一身冷汗,我暗暗地慶幸他沒發現我偷拍。最后,我和同事們里應外合,順利完成了這次臥底的拍攝任務,播出后,我還遭到了多次威脅,有人跑到電視臺門口等著找我算賬,我都沒懼怕過。只要工作需要,臥底調查就在進行。”
【柔情篇】
北衛視《向前一步》主編
劉書含
悉心傾聽化干戈為玉帛
獨家專訪? 記者 白鴿
北京衛視的欄目《向前一步》自去年推出以來,就非常吸引觀眾。大家也從節目中看到,這檔調解類節目不好做。近日,記者采訪了《向前一步》欄目組的主編劉書含,面對復雜的調解工作,她游刃有余。
錄制前一天當事人反悔
一頓火鍋再次打開心結
北京衛視《向前一步》為城市管理者與普通市民之間建造起了平等溝通的橋梁,力圖解決城市改造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然而,在一次次的協調和推進解決的過程中,節目組遇到的難題也是一個接一個。劉書含告訴記者,她們每期遇到的困難都不太一樣,一樣的是,每次錄像前一個星期都會焦慮,就是怕當事人不來,怕他們反悔。
《向前一步》目前已播出三十五期,其中有四期選題都和文物有關,包括天壇、華康里、楊椒山祠和安徽會館。說起這些選題,劉書含對此記憶猶新,“華康里那期異常艱難,華康里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二層建筑,在2018年1月17日華康里文物騰退工程獎勵期結束時,117戶居民中有8戶沒有搬離,劉阿姨便是這剩余的8戶居民之一。錄制前一天,當事人突然說不來了,我們各工種已經準備完畢,演播室的景都搭好了,如果真的不來了,對我們影響非常大。所以當天中午,我和制片人李瀟就去到了阿姨家。一進門阿姨態度非常強硬,就說你們什么都別說了,我肯定不去錄節目。我們就問她有什么顧慮,擔心什么問題,就這么一直溝通到了晚上6點多。我覺得好像沒什么希望了,然后制片人李瀟就說,走,咱們出去吃頓火鍋,節目不錄就不錄了,咱們就一起吃頓飯。吃飯的過程中,阿姨也是漸漸敞開心扉了,對我們也越來越信任了,后來聊著聊著就哭了,講到她作為單親母親的一些人生經歷。最后我們聊到晚上10點多,阿姨的態度真的轉變了,她說沖著我們兩個,她去錄節目。第二天,她真的來了,而且經過4個多小時的調解,在工作人員、溝通團和現場觀眾的努力下,劉阿姨最終解開了心結,踏過‘分歧線,簽署了騰退協議。”
建立信任沒什么捷徑
需要“厚臉皮”的精神
劉書含告訴記者,面對前線調解工作,女編導、女記者往往能發揮最大功效。她們的奉獻精神和親和力,成為了調解工作中的黏合劑。“在做這種前線調解工作的時候,內心強大很重要,就像那天我們主任說的,其實越來越覺得厚臉皮是一個褒義詞。做我們這個工作,如果是玻璃心就麻煩了,因為我們每天都面對著無數的挫折,其實比較需要這種厚臉皮的精神。”
讓劉書含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北京市西城區楊椒山祠文物騰退的工作。雖然那期節目中,安老先生在錄制現場未能向前一步,但在節目錄制結束后的第三周,安老先生終于放下心結,簽署了騰退協議。劉書含坦言:“這個過程中,我就是一直去他們家,我知道叔叔愛喝酒,有時候就買兩瓶酒去看他們。阿姨有時候給我做蒸包子,我就在他們家吃,像親人一樣的感覺。安老先生脾氣比較倔,和拆遷公司那邊也談崩了好幾次,所以有時候我還要幫著他們去兩頭溝通。最后能幫他們達成所愿,看著叔叔阿姨臉上的笑臉,其實也挺有滿足感的。我經常感覺我們欄目組想要辦成的事兒,就沒有不成的。其實都是靠著大家一次一次的去溝通,去跟居民聊,然后再去跟政府溝通,才換來一次次的成功。我覺得信任的建立可能沒有什么捷徑,就得靠時間的積累,去一次不行就兩次,去兩次不行就去三次。我們一般在選題錄制之前,至少得跟當事人見個十次八次的面,其實每次見面他們都會有一些新的說法提出來,然后我是比較善于傾聽的一個人,信任就是這么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法治進行時》記者
王競
學會用和緩的方式
與老賴溝通
獨家專訪? 記者 劉穎
在《法治進行時》節目組中,王競的報道領域是法院執行。這里既沒有刑事案件的驚險,也沒有庭審現場的針鋒相對,卻要求記者有著超強的耐力和溝通能力。因為想要持續追蹤一起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執行難”案件,并非易事。在負責報道的這幾年間,王競練就了一身“以柔克剛”的好功夫。用她的話說:“接觸執行的時間越長,我越學會從多方面來看待一件事。我學會了用和緩的方式來與這些老賴們溝通,效果很好。他們會對我打開心扉,反而會促進執行的效果。”
用和緩的心態往往有奇效
2012年,王競大學畢業后來到了《法治進行時》,成為了一名一線記者。“那會兒,我負責報道法院新聞和庭審節目,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遇事處理方式都比較強硬,一上來恨不得就問人家什么時候能還錢。”
接觸案件時間長了,尤其是在負責報道執行案件之后,她慢慢發現自己有了轉變。“過去很多老賴都會被打上‘壞人的標簽,但隨著一步步的接觸了解,我發現他們中很多人都是事出有因。很多事情并不像我過去想象的那樣非黑即白,壞人不一定都是壞到骨子里,好人也往往是有問題的。我需要做的是用和緩的心態和方式,與他們溝通,這樣他們才能敞開心扉。”
這么多年中,讓王競印象深刻的有兩個執行案件。第一個案件的申請人是一位退休老教師,她把錢借給了自己的閨蜜,沒想到閨蜜卻一直欠錢不還。開始,王竟也很同情這位老師,恨不得趕緊幫她把錢追回來。但隨著對案件進一步了解,她逐漸發現這位老師本身也有責任。“很多老年人都有類似的心理,會貪圖眼前的便宜,結果卻被一步步帶進坑里。”在隨后法院與申請人的多次溝通中,王競都會到現場旁聽談話。“如果是以前,我可能覺得判決書都出來了,大家就按著判決來做就行了。但我后來發現很多案件并不是這么簡單的,尤其是涉及到需要執行的。在這個案件中,我也多次和這位老師溝通,除了安慰她之外,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讓她千萬別再借錢給閨蜜了。萬一她再來借錢,一定要給法官或者我打電話。”王競感慨地說,她不希望這位老教師再受傷,也希望所有老年人看了這個案件后,能夠引以為戒。
小皮皮讓她瞬間流淚
第二個案件是“小男孩皮皮雙目失明后索賠難”。可愛的小男孩皮皮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雙目失明,然而肇事司機和所屬的公司不給賠償。在《法治進行時》的幫助下,他們終于追回了168萬的賠償。回憶起這個小男孩.王競依舊激動不已。
她清晰記得第一次看到小皮皮的情景。“那天我特意提前到了他家,皮皮在交通事故中受了很嚴重的傷,整個額頭都凹下去了,軟軟的,沒有骨頭。事故造成他雙目失明,眼睛根本閉不上。見到皮皮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就揪了起來。”更讓王競心碎的是皮皮的懂事。“孩子經受了這么大的磨難后,卻并不沉默寡言,相反他特別愿意說,而且說的都是大人話。比如法官來了,他會說:再次見到您我真高興。他還會安慰媽媽,讓媽媽別著急。我當時鼻子一酸,眼淚瞬間就流了出來。”
眼見著這個家庭因拿不到賠償即將走向崩潰邊緣,王競和執行法官決定出手相助。肇事司機所屬的公司雖然開始給付了一些賠償,但遠遠不夠孩子看病用的。于是,他們多次給公司法人打電話,對方雖然接聽但就是不出錢。在和節目組溝通后,王競隨法官進行了一次現場直播,沒想到收到了奇效。“那次直播后的第二天,公司迫于壓力就把剩下的168萬賠償傘給了。”
《醫者》編導
羅中苑
用真誠走進醫者內心
獨家專訪? 記者 程戈
在很多紀錄片中,醫生永遠是那么忙碌,為了挽救生命和時間賽跑。這樣一個群體居然能夠接受電視鏡頭長時間的跟拍,甚至從醫院跟拍到家里,展露不輕易示人的真實生活。打動他們的是一個幾乎全部由女性組成的團隊-BTV生活頻道大型醫學人文紀錄片《醫者》,1990年出生的羅中苑正是團隊的一員。
凌晨4點半起床去醫院跟拍
《醫者》去年6月30日首播,在BTV科教做了五年健康科普節目的羅中苑,在開播前一個月成為了《醫者》的編導,第一個采訪對象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超聲診斷科主任華揚,一位非常有個性的女醫者。對于羅中苑的采訪,華揚一開始并不太愿意。“之前一位導演已經拍了她三天,她覺得采訪結束了,怎么叉來,她不希望我們的采訪拍攝對她的工作造成影響。但是那三天的拍攝不夠充分,我們想更加深入地呈現醫者更多的側面。我說我不帶攝像機,就想跟著您出診,體驗您一整天的工作過程。”華揚同意了。同時,對羅中苑的考驗也開始了。“華主任在宣武醫院35年,每天早上6點半到醫院。我第一天早上6點就到了,站在門口等了好久也沒看見她,就給她發微信問她來了嗎。她說我早來了,從里邊給我開了門。我這才知道她從不坐電梯上樓,每回都是從側面的樓梯走上來。第二天早上6點,我直接守在樓梯口,終于等到了她。”羅中苑的家在東五環,要想6點趕到宣武醫院,凌晨4點半就得起床。這種深夜歸凌晨起甚至通宵不眠的生活,《醫者》的每一個人早已習慣。
通過跟診,羅中苑發現了很多生動的細節并用在了節目中。“華主任37歲腎功能衰竭,做了腎移植。作為病人,她的飲食應該特別精細,但實際上不是。熱水沖的黑芝麻糊加薏仁粉,冰箱里帶著冰碴的煮雞蛋微波加熱一下,這就是她的早餐。伴隨著早餐的是一大把藥,早上五種晚上四種,一天要吃九種藥。”隨著拍攝的進行,羅中苑的真誠、認真與執著打動了華揚,兩人成為很好的朋友。當羅中苑提出去家里拍攝時,華揚主動撥通了婆婆的電話。“華主任的婆婆已經80歲了,患有功能性震顫,情緒激動時會抖,她顫抖地說自己經常去醫院看兒媳,透過門縫看見兒媳在里面工作,她就踏實了,然后再悄悄地回去。這些事兒華主任自己都不知道,忍不住當場落淚。這一段內容成為全片特別感人的部分,宣武醫院的醫護人員每次看都會哭。”
1月14日,首屆“精誠醫者”致敬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站在臺上的華揚說出了發自內心的感謝:“感謝《醫者》欄目組的導演、工作人員,讓我看到了你們的真誠,看到了你們工作的態度。”短短幾句話對羅中苑來說就是最大的肯定。
扛著機器追趕醫者的腳步
迄今為止,羅中苑采訪了六位醫者,體力和心理承受力備受考驗。“每個醫院的大夫腳步都很陜,哪|、自我們拍一位81歲還在出診的老人,他的步伐也快得跟不上。尤其是拍攝時間長了,他們真會忘了我們的存存.我們就打著架子、機器跟在后面跑。”
陪醫者、患者走過的一段段路,讓羅中苑對生命有了更多感悟,也更加熱愛這份工作。“我們團隊的人經常開玩笑說,萬一哪天生病住院了,直接扛著攝像機去,既是患者又是記者,還要跟醫者打交道,這么好的機會怎能放過。”“生命不息,醫者不息,《醫者》不息!”這是羅中苑和同事們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