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琦 劉志瑛
“我們的房間經常是‘供不應求,客人一波接著一波的,生意紅紅火火,可熱鬧了!”2月22日是星期五,一大早,劉斌堡鄉小觀頭村“先生的院子”2號院管家史玉香就開始忙活起來,打掃房間、收拾院子,準備迎接民宿的新一批客人入住。
“這個院子原來是我們家的老房子,村里發展高端民宿之后,一年租金加上管家工資,去年收入比往年多了兩三萬,多虧了我們劉書記的好路子!”提起“先生的院子”的發展勢頭,史玉香對小觀頭村的第一書記劉慧敏贊不絕口。
2016年12月,時任朝陽區高碑店地區辦事處社會保障事務所所長的劉慧敏被派到小觀頭村擔任“第一書記”。小觀頭村距離延慶城區25公里,地處山區,受區位、規劃等多種因素限制,難以發展現代產業。時至今日,很多老人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年輕人則早早地離開村里,到外面尋求更多機會。回想起剛到村里的場景,劉慧敏坦言:“村子除了25畝大棚花卉、236畝玉米種植,山坡外包,財政轉移扶持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如何利用優勢盤活閑置資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是我當時思考的事情。”劉慧敏說道。經過不斷的碰壁、試錯,著眼于劉斌堡鄉整體規劃,結合小觀頭村的實情,劉慧敏開始把目光投向民宿經濟,并以民宿作支撐,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撬動鄉村旅游發展。
民宿是啥?一開始,多數村民沒概念、少經驗、缺底氣,對發展民宿產業有畏難甚至抵觸情緒。劉慧敏多次上門走訪談心,著手民宿經濟的摸排動員工作,宣傳發展理念,積極引導村民率先“吃螃蟹”,調動村民創建民宿的積極性。2017年10月,小觀頭村引入社會資本隱居鄉里,共同打造高端民宿——“先生的院子”。沉睡的老房子被紛紛喚醒,經過精心設計后煥然一新,花草縈繞、紅墻修竹的村容,吸引了游客紛至沓來。
劉慧敏介紹說:“‘先生的院子以發展眾籌股份合作模式為著眼點,村內以宅基地、耕地、提供勞動與服務入股,投資方負責市場推廣運營。采取‘合作社+個人+社會運營的運營模式,合作社收益的80%用于村民分紅,20%用于下一步發展壯大和維修管理,實現了村民、合作社和企業共同盈利的目標。”
閑置的房屋變成了致富的“金疙瘩”,為小山村點燃了希望,村民們的生活也跟著紅火了起來。2018年1月,“先生的院子”對外開張,并馬上得到市場的認可。目前,小觀頭村有7處院子投入運營,今年春節期間實現了100%的入住率,營業額達到15.6萬元。目前,“先生的院子”共用工9人,人均月工資3000余元。今年1月,村民們拿到了合作社2018年上半年的第一筆分紅,共8萬余元,其中低收入農戶每人分紅750元,普通村民每人分紅650元。
民宿成為村子經濟發展的激活點,在劉慧敏和村干部們的共同努力下,小觀頭村走起了“產業發展與大地景觀結合,科技創新與示范帶動結合,自然風景與民俗文化發展結合”的路子。自2017年年初加快推進低收入村脫低增收工作以來,小觀頭村發揮集體經濟在引領與保障村民增收致富方面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村北側235畝旱田,發展“都市農莊”,增加客流量。與此同時,可食用特色花卉、特色餐飲等產業項目也發展得“風生水起”。
多項產業“抱團合力”帶動了小觀頭村旅游業、種植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享受到了城鄉協調發展帶來的紅利。如今,“先生的院子”已經成為北京民宿界的“網紅”。北京天澤潤福有限公司在小觀頭村大棚種植35畝可食用花卉,年產量16噸,實現工資性增收22.6萬元。主營特色餐飲、旅游觀光采摘產業的北京京郊綠農商貿有限公司和廣源居農莊,累計帶動劉斌堡地區70余戶低收入家庭就業增收。下一步,劉慧敏還打算挖掘小觀頭村的文化資源,展示村子深厚的歷史底蘊,為美麗鄉村建設錦上添花。
初春的暖陽,越過紅磚砌就的矮矮圍墻,灑在寬大落地的觀景明窗前,在紅墻飛檐的掩映下,小院的神韻更顯典雅端莊。看著極富田園氣息的小院,劉慧敏打心底里高興:“搭上鄉村旅游發展的順風車,建高端民宿,看來這條路子真是選對了。‘空心村變成了‘香餑餑,村民的日子真是越來越紅火,越來越有盼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