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齋
起初,我國民航系統沒有空中乘務員這個職務,只有飛行員。在長途飛行中,只有報務員會抽空為乘客倒水,其他航班上基本都沒有專職的服務人員。直到1955年下半年,中國民航才首次招收空中乘務員。考慮到民航乘務員的工作性質,此次招收空乘一律由各學校推薦品學兼優的應屆初中女畢業生,而不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考。
經過層層挑選,民航最終選定了18位女學生,建國后第一代“空姐”由此誕生。這18位“空姐”每人都肩負著大量的飛行任務。外國友人、黨政要員都曾在她們的貼心服務下,度過愉快的空中旅程。最讓她們難忘的,要算執行首長專機的任務。
今年80歲的王竹報在1957~1967年間,多次執行周恩來總理的專機任務,陪同周總理飛遍了全國數十個城市。據她回憶,一次,飛機在平穩地飛行,總理坐在小桌旁閱讀文件,放在桌上的茶杯有時與發動機的旋轉發生有節奏的共振,茶杯與托碟之間發出咯咯咯的響聲。
王竹報注意到,總理幾次將目光從文件轉到茶杯上,她知道這不協調的聲音破壞了機艙的寧靜,影響了總理的思緒,于是就拿了一塊小毛巾,墊在茶杯與托碟之間。雜音消除了,總理滿意地點點頭,對王竹報說:“小王,你很細心,又很聰明,服務工作就應這樣,要善于觀察,要分析研究旅客心理,把服務工作做在旅客提出要求之前。”
郭桂卿也是第一批專機服務員,在專機上工作了近20年。毛澤東第一次看見她,就問作陪的空軍副參謀長何田一:“她是誰呀?”何田一答道:“空中服務員,紅色空中小姐嘛。”
當毛澤東得知她叫郭桂卿時,風趣地說:“郭桂卿,男娃的名字嘛,我看叫郭子儀吧,知道郭子儀嗎?看過《打金枝》沒有?郭子儀可是位民族英雄啊!”
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在飛機上經常捧著書本學習英文,有一回飛機停穩后,他竟全然不知。同行的人不忍心打擾他,坐在旁邊靜靜等待著。半個小時過去了,毛主席仍舊緊鎖雙眉,嘴唇不出聲地動著,邊看邊讀。可是那次偏偏有當地領導人到機場接他,他們等在飛機下焦急地踱來踱去,郭桂卿就開口提醒:“主席,我們已經落地了。”
“嗯?落地了?”毛澤東看了看窗外,慢慢合上書,欠身起來,“好啊!轟我走啊!”
“不是我轟您,是下面首長都等著您呢。”郭桂卿解釋道。
毛主席也不接她的話茬,自顧自地繼續說:“也不留我們吃飯,小郭真是小氣,不留我們吃飯,我們就走吧。”
當時對第一批“空姐”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必須參加飛行兩年后才能談情說愛,至于結婚,需要組織同意,并經過嚴格的政審,才能決定是否獲得通過。當時民航飛行隊從空軍調來一批飛行員,按年齡他們都該結婚成家了,這批女乘務員自然就成了他們關注的目標。18名空姐中有15個人嫁給了飛行員。
1979年,中國民航脫離空軍代管,民航沈陽管理局正式成立,也招收了第一批由地方上公開招收的、沒有軍籍的“空中小姐”。她們掀開了中國民航服務史上嶄新的一頁。
今年59歲的劉淑娟還記得,當時幾乎是按照選空軍的標準來選空姐的,考核時要經過目測、筆試、政審等多個環節,尤其對體質的考察比現在要嚴格許多,身上不能有疤痕,臉上不能有痘痘。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使用的是飛行中機身顛簸劇烈、客艙內煤油味重的機型。經過長期的軍事化訓練,劉淑娟才適應了空中的平衡。當時空姐們穿著8厘米高的高跟鞋,為乘客遞送玻璃瓶飲料和小包裝香煙。這些在今天看似簡陋甚至違規的服務,在當時是最標準的。
1979年8月25日,民航北京管理局派往日航學習的乘務員一行10人到達東京,這是中國民航首次派乘務員去外國航空公司學習。在學習期間,代表團的團員們看到日航豪華、現代化的空姐訓練中心,心中很受觸動。
回國后,她們在一間簡陋的教室里,擺上幾排從飛機上淘汰下來的座椅,建成了模擬教室。在小小的模擬教室,王竹報和同行姐妹們,用自己的心血把中國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乃至數以千計的空姐送上了廣闊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