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蘭
三人標配
聚焦醫患面臨病痛、生死時重大選擇,展現人間世態的紀錄片《人間世》2016年播出時,很受觀眾追捧。第二集中,畫外音告訴觀眾,120急救車的人員標配是一位急救醫生,一位擔架員,一位司機。
24小時通訊暢通
去年春節前,沈陽急救中心根據以往同一時期急救服務需求特點和工作實際,給3個分中心各增加了一組單車,規定各分中心每班次急救人員延時下班一小時,中心所有人員節日期間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
第九次出車
這是很平常的一天,哈爾濱市120急救中心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分中心急救值班記錄顯示,每45分鐘左右就有呼叫急救信息。下午近3點鐘,急救鈴聲響起,信息顯示,哈爾濱火車站有人倒地需要急救。不到6分鐘,急救醫生房輝便跟著急救車出發了。這是他當天第九次出車了。
10分鐘到醫院
又一個6分鐘過后,急救車趕到火車站。急救人員立即抬患者上車。房輝快速給患者檢查血壓等。患者處于迷糊狀態,不能說話。急救車迅速朝最近的醫院駛去,不到10分鐘,患者被送到哈爾濱市第九醫院。
白跑了5趟
房輝稱,他到現在還沒吃中午飯,他們今年春節都沒有休息,每天幾乎一小時就要出一次車。就說今天,他們出了20趟車,其中5趟因患者中途取消而半道返回,另15趟中,需要急救的占一半。哈爾濱急救醫生24小時值班,等醫生寫完病例,要27個小時,體力稍差都堅持不下來。
徒步24層樓
急救人員怕后半夜出診,又困又累。還怕爬高層。房輝記得,一高層住宅電梯故障,他們把患者從24層抬下來送到車上后,感覺兩條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處于高速運轉中的他們,很多時候上廁所、吃飯都成問題。房輝已過了41歲,從醫18年。在干急救的8年中,他沒休過假期,工作一直是三班倒。家里事媳婦全包了,他對孩子和家庭很有愧疚感。他最渴望的是自己能有一個假期,也好為妻子和孩子做一些事。
3公里走了40分鐘
很多時候,他們接到的呼叫根本不在急救范圍,不必勞駕120出車。北京市急救中心醫生劉江經常碰到這種事,有人頭疼腦熱、拉肚子也打急救電話,還有兩口子吵架也打120。按規定,急救人員需在兩分鐘內到達車內。一般情況下,他們半分鐘內就會就位。但他們無法左右交通狀況,比如幾年前那個新聞,“急救車被堵路上,3公里走了40分鐘”。
4名大學畢業生跳槽
即便非業內人士,也多少知道急救工作環境險惡、負荷量大、工作時間長、待遇一般,急救人員正面臨嚴重萎縮。“大學生來了也待不長。”劉江說。有一年,4名大學畢業生被急救中心招聘來,但后來都跳槽了。
3.5公里半徑和3萬人
在這些方面,上海市做了很多工作,近兩年,上海擴容急救規模,目前全市有急救分站157個,平均每兩個街道(鄉鎮)就有一個,院前急救正向3.5公里半徑服務圈和3萬人一輛救護車配備標準的目標推進。
收入最高達20萬元
去年上半年,上海市急救中心出車40萬車次,救治36.5萬人次;急救醫生年收入有的可達20萬元,司機和擔架員平均6~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