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王曾 康平平 中國移動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5G時代即將來臨,在此背景下,各通信運營商都在積極進行5G試點工作。本文對長沙河西湖南大學本部和河東五一商圈寶南街、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和湘江新區無人駕駛試驗區三個場景5G試點傳輸方案進行研究,并結合傳輸網現狀提出未來針對5G傳輸網建設的思路。
5G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帶來萬物互聯的新機遇。海量的物聯網應用市場將是通信運營商業務收入增長的重大機遇,能否搶占市場先機,是通信運營商競爭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5G的應用與發展,2013年初就成立了面向5G移動通信研究與發展的IMT-2020推進組,于2016年1月7日正式啟動了5G技術研發試驗,并在2018年完成5G系統的組網技術性能測試和5G典型業務應用。
湖南積極推進5G試點工作,儲備技術能力,做好業務演示和用戶體驗,為即將到來的5G市場搶占先機。
站點規劃:河西湖南大學本部規劃由10個5G站點覆蓋,河東五一商圈寶南街規劃由10個5G站點覆蓋,共建設5G站點20個,暫采用3.5G頻段設備組網。
組網方案:采用C-RAN網絡架構組網,在通用服務器及虛擬化平臺上部署5G核心網功能。
CU/DU部署方案:采用CU-DU集中和分離兩種架構,DU集中部署。

前傳傳輸方案:河西湖南大學本部片區就近選取新民路匯聚點作為C-RAN機房,因新民路建設地鐵項目主干光纜擴容困難,考慮采用小型化OTN+光纖直驅的前傳方式。河東五一商圈-寶南街片區選取寶南街匯聚點作為C-RAN機房,因寶南街片區處于長沙市中心,業務接入需求較大,使得管線資源緊張,考慮采用小型化OTN的前傳方式。
回傳傳輸方案:C-RAN機房PTN設備與PTN核心調度設備組成V字型結構,并與核心網對接。
未來5G傳輸網建設思路:
根據試點方案里對小型化OTN和光纖直驅兩種前傳方式的研究,采用光纖直驅成本低,接入靈活、方便、快捷,而采用小型化OTN成本高,對機房空間及電源要求較高,不適宜現階段大面積推廣,建議現階段以光纖直驅方式為主,小型化OTN為輔。
本次5G試點區域傳輸側瓶頸明顯,傳輸系統容量及機房、管線資源匱乏。目前選取的2個C-RAN機房均為原有普通匯聚機房,PTN系統的容量升級勢在必行,加上后期引入SPN所伴隨的大量設備新增替換,對現有機房空間和電源以及未來5G商用的機房儲備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考慮到5G商用初期將會重點針對人流量大的區域,且這些區域的傳輸管線資源較匱乏,需提前進行儲備。
站點規劃: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共規劃由2個5G站點覆蓋,暫采用3.5G頻段設備組網。
組網方案:采用SA組網,測試區域需要連續覆蓋。

CU/DU部署方案:采用CU/DU合設方式,部署在基站機房。
前傳傳輸方案:因孵化園和管委會5G站所處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仍處于拆遷修路階段,暫無法按照綜合業務接入區的標準形成系統性傳輸覆蓋,考慮通過裸纖直連至附近OTN匯聚點月湖蘭亭。
回傳傳輸方案:通過月湖蘭亭城域OTN系統傳輸至東片區機樓(經車站路樞紐樓核心OTN系統跳轉)并與核心網對接,需要做波道反向保護。
未來5G傳輸網建設思路:
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后期將同步進行綜合業務接入區建設,即綜合業務接入區(主干光纜-主干分纖點-配線光纜)-微網格(二級分纖點-引入光纜-末端分纖箱)的資源對應關系。綜合業務接入區是“一張光纜網”的基礎單元,是實現“廣覆蓋、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易運維、可擴展”網絡能力需求的基礎,通過架構固化,減少后期頻繁的光纜建設。完善“微網格”布局,進一步劃小區域,結合目標客戶的位置分布,縮短用戶接入距離。根據綜合業務接入區內基站、集客、家客等業務分布情況,完成綜合業務接入區網格細化,實現用戶接入距離縮短至100~300米。
綜合業務接入區的割接改造和擴容建設是以“一張光纜網”統一承載為目標,整合業務需求、統籌安排資源、合理劃分區域,實現資源、能力的效能最大化,打造了一個“接入迅速、容量合理、安全可靠、調度靈活”的光纜網接入平臺,是實現業務接入廣域覆蓋的重要手段,未來綜合業務接入區建設需結合城鎮及鄉鎮全量集客場景預覆蓋,實現業務接入深度延伸,為5G萬物互聯提供基礎保障。
站點規劃:湘江新區無人駕駛試驗區共規劃由21個站點覆蓋,園區內由3個共址站點和3個新建站覆蓋,園區外公交測試沿線由11個共址站和4個新建站覆蓋,共建設5G站點21個,暫采用3.5G頻段設備組網。
組網方案:為滿足車聯網新業務的應用,采用SA組網,測試區域需要連續覆蓋。
CU/DU部署方案:采用CU/DU合設方式,部署在基站機房。
前傳傳輸方案:采用基站共址新增PTN方式解決,共新增PTN匯聚設備2端、接入設備21端。
回傳傳輸方案:經PTN城域匯聚層設備調度至PTN城域核心層設備后再通過OTN系統實現與核心網的對接。

未來5G傳輸網建設思路:
基站共址新增PTN設備,使傳輸網絡可靠性得到保障;傳輸設備在引入SPN后,除了保留原PTN運維和電信級保護優勢外,支持軟、硬隔離切片且融合TDM和分組交換,時延已經降至微秒級,未來5G商用的傳輸時延將主要體現在傳輸路徑時延,拉近端到端的傳輸距離是5G配套傳輸方案思路的重點,可結合傳輸現網資源情況,適當考慮專網建設來滿足此部分低時延、高可靠業務需求。